中国历史

竺可桢解放前夕“转心”记

叶胜舟:竺可桢不愿被左、右政治势力利用,刻意保持距离。其日记处处体现“求是”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竺可桢任浙大校长13年,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长期对苏联和中共均无好感,但对中共由陌生到熟悉、由排斥到重视,有个“转心”过程,尤其称赞解放军进驻上海军纪严明。

对苏联一贯疑虑

和傅斯年等自由主义学者一样,竺可桢对苏联有深深的疑虑和敌意。他在浙大总理纪念周集会上向学生报告时局,称“联俄以抗日之不能救国,徒足以灭亡。”而且分别举中外多例论证此说,国外案例是西班牙内战;中国古代案例是南宋藉蒙古以灭金、吴三桂向满州借兵后,结果都是自取灭亡。(《竺可桢日记》,1936年12月14日)

1938年4月13日,他在汉口翁文灏家与傅斯年、蒋廷黻等共进晚餐,获悉“俄国近年生活仍苦,知识分子不满,故时时须清党。”1941年4月24日,他向浙大学生演讲,述评外交局势,“批评苏联各国均只知利害,不管是非,将来自食其果。”1945年3月26日,他以《怎样做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为题,在重庆大学演讲,认为“俄之民主无言论自由,以国家在民族之上”。

1961年12月30日,他在《思想自传》中坦承,“我以为苏联是一个独裁国家,人民完全没有自由,以为中国共产党多少受克里姆林宫的指挥”;“苏联为集权政治,一党专政,中央委员会把持一切发号施令,人民意志无由表达”;“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我完全不了解其重要性,而且已经中了资本主义国家很深的毒,以为像英美的代议政治就可以走上社会主义,用不着用暴动流血像列宁那样用革命的方式”(按:恩格斯晚年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有类似观点);“对于共产党是抱着敌对的态度”。

美国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所著《满洲,冲突之发源地》的文章中认为,“苏联比中国强,比西方各国均强,强在于止乎其不止的膨胀扩大,不管其领袖是谁。”1947年3月9日,竺可桢阅读后在日记中讥讽:“这篇文章赞同俄国侵略真叫妙文,但是共产党必然是赞成的。”

1948年4月1日,他向学生演讲,简洁辨析民主主义和集权主义。先引用杜威著作《人生问题》第四章的区分观点:“民主主义的基本信仰是一般人的智慧,可以由他们的经验做向导,而走向进步之路;集权主义则信智慧集中于少数领袖。”又介绍他的区分:“爱”和“恨”这两种力量“成立了民主国家与集权国家的界线。民主主义国家的出发点是‘爱’,智慧集中在一般人身上”,“独裁主义国家的出发点是‘恨’,智慧是操纵在少数人的手里”。他在《思想自传》中补充,“共产党是以恨为出发点,所以天天要讲斗争、打击、痛骂。”

1948年7月5日,他在浙大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目前苏联供给我们以马列主义,美国供给我以白米面包,但吾人生而有知,应该有独立之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食人唾余,更属可鄙,故自强不息实为目前之急务。”显然,竺可桢所指的“独立思想”、“自强不息”,是希望中国人物质上不依赖美国的白米面包、精神上不依赖苏联的马列主义。

作为一个坚贞的爱国者、独立的大学者,他对美国也不迷信。1939年7月26日,他获悉日机轰炸柳州四天,损失惨重,“烧房屋三千余间,精华尽毁,死人二百余。”在当天日记中愤怒抨击日寇和尚未对日宣战的美国:“近世战事之无人道至此已极,而美国尚源源供给日本以杀人利器,真不知天下有羞耻事矣。”1948年4月1日,他在演讲中指责,卢沟桥事变后,美国继续赚昧心钱,“以废铁、汽油售予日本,又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政策。”

您已阅读22%(1374字),剩余78%(47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