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上海时,在上海大厦(Broadway Mansions,原名“百老汇大厦”)下榻。当时的中国仍在摆脱政治上的自我孤立。
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这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年久失修,工作人员对于一位外国住客的到来似乎不知所措。但这家酒店保留了一丝昔日气派,尤其是它能俯瞰黄浦江的壮丽景色,还有一些昂贵的细腻之处,比如卧室门上黄铜打造的等长排铰。
前台接待员无法——或者是不愿——告诉我,是谁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资建造了这栋奢华的建筑。后来我知道了答案,此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维克多•沙逊(Victor Sassoon),一个在史书上本该更有名的男人。
二战前,上海是金钱、冒险和魅力的代名词。它名义上属中国主权,但有4万名外国人居住在一个不受当地法律管辖的公共租界里。
这些人最初通过致命的鸦片贸易赚得了第一桶金,然后获利于主宰中国的商业、金融和旅游业。
当时上海公认的大亨是两位富有的犹太商人:沙逊和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埃利•嘉道理(Elly Kadoorie)——他们的风头盖过以怡和集团(Jardine Matheson)凯瑟克家族(Keswick)为首的老牌殖民贸易家族。
乔纳森•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的《最后的上海王》(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生动再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时代,这是一部关于沙逊和嘉道理王朝的跨代史诗。它正确地让商业从阴影中走出,将其置于现代中国历史的中心。(英国版《上海王》(Kings of Shanghai)将于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