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中国亟需提升制造业气候韧性

胡熙、张颖:中国南方最近的洪灾,凸显了将气候韧性融入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必要性。

就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新的挑战又浮出水面。特大洪水肆虐南方,长江流域受灾尤其严重。截至7月3日,洪灾已造成26省1938万人受灾,87.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达416.4亿人民币,且还在持续增长。

联合国数据表明,1998年至2017年间,气候相关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2.2万亿美元,其中以洪灾最为常见(占所有灾害记录的43%)。洪灾不仅直接造成建筑、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损坏,还会带来一些由于难以核算而常被忽略的间接成本。

这种情况凸显了将气候韧性融入基础设施规划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对于正在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经济转型的中国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洪灾对制造业的影响比想象的严重

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去年发表的一项联合研究估计,2003年至2010年间,大型洪灾可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每年平均损失28%的生产率(根据计量经济学和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估算结果基于假设和变量在不同模拟情境中的设置而有所不同)。农业、石油和天然气、电力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部门也因为与制造业联系紧密而可能受到影响。潜在损失总额可相当于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2.3%。这项研究在收集中国23个关键制造业部门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重大自然灾害可能会有滞后影响。灾后两年内各公司的财务损失仍可达到生产率的5%。传统观念认为洪灾对制造业的影响是短暂的,且公司通常可以在受灾后很快复原。上述研究提出了与这些传统观念不同的看法。

您已阅读23%(609字),剩余77%(204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