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化

争鸣:中国要不要赤字货币化

钟正生、张璐:赤字货币化涉及三个问题:偿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金融市场预期。中国有较大增长潜力和改革空间,不宜采取赤字货币化。

近期,关于财政赤字化话题,引发不少争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新的条件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一下子激起了关于中国是否应当推行“赤字货币化”的热烈讨论。适逢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一揽子宏观政策行将落地,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与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如何配合自然成为关注重点。

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冲击下,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固然重要,但对非常之举的中长期影响也要做合理评估。当前,中国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改革空间,常规货币政策仍然有效,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仍有提高空间,因此,更好地评估、珍惜、用好正常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应是首要考量,尚无需、也不宜采取赤字货币化的方式。至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多少出于无奈匆忙祭出的赤字货币化举措,中国大可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静观其变、适时评估、动态应对。

一、赤字货币化的讨论背景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根据IMF最新预测,在二季度疫情能够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为-3%,为1930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下滑,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更将下滑至-6.1%。在巨大的经济衰退压力下,各国普遍性采取财政宽松政策,发达经济体更是纷纷寻求央行直接购买主权债等类赤字货币化的方式:IMF统计的35个发达国家中,34个放松财政政策(去年为21个),所统计的40个新兴市场和中等收入国家中,36个放松财政(去年为24个)、只有3个国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去年为11个)。根据IMF预测,2020年发达国家的一般财政结构性余额将从2019年的-3%上升到-10.7%,一般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将从2019年的105.2上升至122.4%。发达经济体央行亦纷纷扩大资产购买,根据惠誉数据,这四大央行今年将购买价值60亿美元的资产,是2013年高点的三倍。截至今年4月,美欧日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比2月时扩大了25%。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债,本质上就是赤字货币化。

新冠疫情猝然而至,使中国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刺激力度成为必须,这才使得比照海外,“大胆假设”,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开始发酵。中国拥有比较充足的财政政策空间:2019年,中国一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54.4%,低于印度(71.9%)、巴西(89.5%)、美国(109%)等赤字扩张更快的国家,远低于日本(237.4%)、意大利(134.8%)等重债国。而且,中国99%的政府债务是内债,不存在财政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但2015年以来,中国财政扩张速度位居全球前列:一般财政结构性余额从2014年的-0.5%快速扩大至2019年的-6.4%,远高于2009年的-1.8%,由此导致政府债务存量迅速扩张。2020年,IMF预测的中国一般财政结构性余额将从2019年的-6.4%升至-11.2%,一般政府总债务占GDP比重从54.4%攀升至64.9%。

您已阅读29%(1188字),剩余71%(29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