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制度建设

余凯思:我们应寻求一部客观的历史,能够解释近现代中国在整个历史上的建立历程,能认识到一些关键制度的连续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是停滞的。它平静地发展着,古老的原则没有被任何外来原则所取代。这样一个孔儒社会似乎并无活力,因为它仅对维持稳定与既有秩序感兴趣。但是,即便如此,当它被历史洪流裹挟着走向现代化时,或许更会经历自身独一无二的路径。因此我们应寻求一部客观的历史,能够解释近现代中国在整个历史上的建立历程,能认识到一些关键制度的连续性,并揭示出其面临的长期问题与持续性挑战、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应引发深思的突出地位。

在最基本的分期考察原则下,1644年建立的大清曾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欧陆帝国,也是近现代早期世界最大最高效的经济体之一。清初时代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物质财富和社会稳定;其经济虽仍以农业为主,但已日益商业化,其支撑了领土和人口的大规模扩张。并且,全球性联系也推动了商业革命,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它的某些行业(纺织、钢铁和陶瓷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之一。

在此期间,一系列高效与先进的制度曾使中国社会蓬勃发展,这包括皇室政府(一个高度复杂但却有效的行政组织)、科举制度、社会福利与自由市场制度等。其中许多制度是建立在习俗制度之上、根据非正式规则运作的,而非正式法律条文。但是,这些发展总的来说不仅塑造着中国,也甚至助力于塑造一个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早期近现代世界。

然而,1830年之后,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变化,中国开始陷入不断扩大的经济危机、制度落后与军事动荡之中。这使它无法继续依赖自己的历史遗产,在世界上的地位急剧下降。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大规模叛乱、西方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都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实力。中国的技术发展也开始落后于西方。这些事件和因素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屈辱的世纪”,其特色是无休止的战争、占领和革命。

在衰落期间,中国变得如此贫穷。大多数人尽管工作时间超长、收入极低、饮食不足,却也无法积累资源或资本,也无法获得任何福利。由于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大多数政府机构也陷入瘫痪。总的说来,19世纪中国自由落体式的衰落在于无法继续利用其历史优势,以抵御社会动荡与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这主要是由于在世界竞争体系的变革中,旧制度本身的缺陷与政治的相对落后。

您已阅读24%(907字),剩余76%(28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