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医疗悲情背后的拖拽效应与预期管理

刘远举: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控费就有可能常态化。那个时候就需要靠人脉、黑市去竞争医保资源了。

引爆舆论的杀医事件已经过去了两周,舆论热度正在逐渐退散,正好可以冷静地讨论一下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拖拽效应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欲望——想吃牛肉、想喝葡萄酒、想买包包——是受他们经常在电影中、社交媒体、短视频中看到的所影响的。施加这个影响的群体,往往是一国的高收入人群。一般而言,这个高收入群体并不是位于收入顶层的富豪层,而是在平均收入线以上,有着较大数量上中产。他们消费的商品与服务,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与示范,极大影响一国居民对于“消费品类”欲望。

不断的、潜移默化的“示范”,把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拖拽”进入更高的消费层次,产生“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发生改变,一些品类,由奢侈品变为他们眼中的必需品。

然而,个体的购买行为受其收入约束。

如果一国基尼曲线平滑,居民收入呈橄榄形,密集于平均水平,人口的收入水平差异不大,拖拽效应自然就不大。但如果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呈金字塔形或哑铃形分离态势,基尼曲线陡峭,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且收入远低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受到的“拖拽效应”就更大。中国基尼曲线陡峭,很多人都是被“拖拽”着,有些人则处于强烈的拖拽效应之中。

低收入人群想购买的品类的实际价格,与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之间就产生了巨大差异,导致“低价预算和高价品类”的畸形需求。这种需求对于价格非常敏感,产生强烈的议价行为,缺乏监管的市场,不惜以任何办法迎合这种需求,把高品类商品的价格拉入较低层次。于是,“跨界品类”由此产生,即需求往上,价格往下。这是所有假冒伪劣的温床。

您已阅读25%(663字),剩余75%(202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