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话

解振华和他留下的气候外交资产

中外对话: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交棒之际,李婧勾勒了这位《巴黎协定》缔造者之一的气候外交足迹。

本周,随着世界各国领导人抵达马德里,开启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5)的下半程谈判,熟悉的面孔中没有出现解振华。这位十多年来一直领衔中国气候谈判的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此次交棒给了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由后者率领中国代表团进行关于《巴黎协定》下一阶段的谈判磋商。

多个渠道的信息显示,解振华已卸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的职务。他自2007年以来一直领导着中国的气候外交,并代表中国参与并塑造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轨迹。

过去十年,中国在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年温室气体排放国。然而,与此同时,中国也从为自己的排放权辩护的被动位置,转变为积极主动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并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建设性参与者。这种转变虽然是一种国家战略选择,但无论前同事、谈判对手还是民间组织代表都认为,解振华作为推动者的个人作用不可或缺。

捍卫中国的发展权

解振华于2007年成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2018年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气候变化相关职能划拨给生态环境部之前,发改委一直是中国气候政策的制定部门。​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解振华以坦率、强硬而闻名。在2011年的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他曾多次与富裕国家正面交锋,就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提出的不合理减排要求提出抗议。当时,这一情景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广泛传播,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一场景是解振华作为中国最高气候谈判代表的早期生涯的重要注脚:在捍卫“中国发展权”方面,他是一位坚定的谈判者。在决定国际气候进程的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之前和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与发达国家就如何分担全球变暖的责任展开了激烈、有时带有贬损意味的辩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僵局尤其严重,当年两国共同排放了全球近40%的温室气体。哥本哈根峰会最终以一份政治声明和深重的挫败感而草草收场,并未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

您已阅读22%(761字),剩余78%(265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