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

专访英国皇家协会会长文卡:诺奖本不应被过分关注

赵潇:这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表示,现在人们把获诺奖看得太重,超过了科学发现的意义。而科学家容易犯两种诺奖综合症。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是英国结构生物学家, 因为对核糖体亚基结构,以及核糖体辨识基因编码方式和功能的研究,与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和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201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协会(即英国科学院)会长。他1952年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为印度杰出的科学家,妹妹为剑桥大学医学教授,妻子是插画艺术家。他于1971年取得印度巴罗达大学物理学本科学位后,到美国留学, 1976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6-197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攻读生物学研究生学位,1978-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从事核糖体方面的博士后工作,现主持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019年,他出版自传《基因机器》(Gene Machine),记录了美欧各国基因研究的发展过程。他曾多次来华,至清华、浙大、国科大等讲学。7月4日,他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协会办公室接受了我的采访,漫谈诺奖、科学研究心路,基因编辑及其社会应用、中美脱钩、中英科技合作前景等。他待人谦逊而随和,大家都称呼他“文卡”。

本访谈实录分两部分发表。文卡在上部分访谈中表示,现在把获诺贝尔奖看得太过重要,超过了科学发现的意义。科学发现有时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完成的,然而有时是一大批人甚至上千个人,不应该只奖励少数的几个人,也不应把科学发现降低为科学奖励。而科学家容易犯两种诺奖综合症。一种是“前症”,“你认为自己做了某种很重要的工作,然后开始焦虑是否得奖,你开始做推广,你出去讲话开会,全世界旅行,每到十月份就坐立不安”。另一种是“后症”,“得到诺奖的许多人都已经越过了他们的事业顶峰,已经退休或者将近退休。突然一下他们因诺奖被推到聚光灯下,公众想找他们作采访,出席各种会议,邀请他们对各种事物发表评论,比如化学家可能会被邀请发表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经济状况之类的意见。”

文卡对学生们的告诫是,做科研是竞争与合作的混合,从事科学必须为了科学研究本身的原因,是一个终身不断的过程。“有的地方输,也有的地方赢,在整个发现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喜欢发现。”

(本文下篇——专访英国皇家协会会长文卡:在安全问题上,英国必会偏向盟国 )

赵潇:诺贝尔科学奖在揭晓前,科学界也会猜测吗?您估计自己会得奖吗?

您已阅读21%(979字),剩余79%(377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