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为什么要派发“减税”礼包?

周浩:相较于传统刺激政策的“放”,减税更具有“收”的属性。减税落地不仅关乎市场信心,也意味着经济政策框架将出现更具有现代化的调整。

中国经济再度出现“习惯性放缓”,这一次市场似乎并没有像以往那么担忧,却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减税这一政策上。按照一般的预期,中国在2019年推出的减税计划将至少达到GDP的1%,减税举措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政策走向。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放缓从2016年年底推出“去杠杆”举措以来,就已经是大势所趋。自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信贷增长保持着紧密联系,也陷入了典型的“债务-增长-去通胀”的循环之中。从市场研究的角度来看,更准确对中国的广义信贷(广义债务)进行分析,是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视角。其间央行也对社会融资总量等数据进行过多次修订,其目的也是希望理解金融体系内的实际信贷规模。影子银行的崛起导致了此类广义债务的激增,而各类创投类基金的设立,也让市场难以完全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来对整体经济的热度进行准确的把脉。

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实体经济的回报率无法弥补资金的成本,那么最终的“去杠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中国的本轮“去杠杆”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但也大致符合历史上每隔大约两年就有一次政策转向的规律。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虽然听上去是一个经济发展和信贷扩张的常规逻辑,但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中国政策当局往往会选择在一定时期对政策进行重新调配,这大致形成了每隔两年的一个收紧或者放松周期。

您已阅读25%(557字),剩余75%(169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