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

项目式学习在中国落地需要注意的两点

滕珺: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而且不能是学校生活的全部。落实项目式学习必须精心设计和亲自实践。

【编者按】本文为滕珺在EGC•2018苏州国际理解教育大会上的发言实录,经过编辑,授权FT中文网发布。

关于项目式学习,我想重点讲两个观点。

第一,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学习 。

中国有一句话叫“外来和尚好念经”。当新的概念、新的学习方式进入到中国市场时,我们总会有新鲜感。但在真正落地过程中,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的环境跟美国非常不一样,比如说班额(班级规模),美国的班额普遍比我们的班额要小;比如说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分科教学,美国至少在小学的六个年级是包班制的;比如说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自主权,一堂课规定好了就是45分钟。还比如我们的评价体系、孩子的学习方式、我们自己沟通表达的方式 ……这都是在中国的学校做项目式学习的时候,跟美国非常不一样的情境。

这种新事物带来的新鲜感在老师身上也会有反映。我发现我在一线做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教师培训时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家很有热情、很愿意去做,但常有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为了项目而项目。你会发现老师太过执着于把那个东西做成一个漂亮的产品,但忘了项目式学习最后的落脚点,是学习。

既然说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我们就要回答到底什么是学习?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 得深到什么程度才算深度学习呢?其实已经有很多老师探讨了这些话题,谈到我们得不光有知识的获得,还有思维方式的培养。事实上可能还不止于此,我们还有心灵的触动。

借用北师大课程教学论专家郭华老师的一句话,只有触动人的心灵的学习才叫真正的深度学习。这话听起来很飘、很玄,但实际上也不难理解,是指我们每一个人,不光要掌握客观于我而存在的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同时我们也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我们要去认知历史、对话历史、共创未来的历史。

您已阅读20%(774字),剩余80%(30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