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军训还有必要成为必修课吗?

李继威、陈抒宁:学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应该是包容与独立,而非权威与服从。军训所要达到的“教育”功能并非只能通过军训这一种方式实现。

9月初,一则汉中市“洋县二中军训教官逼学生吃泔水”的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洋县教育体育局回应称,军训期间部分学生午餐时浪费食物,教官此举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但许多网友对这种处罚方式仍然无法接受。

稍令人宽慰的是,涉事教官很快被解聘,军训基地也向这些学生道了歉,但这一事件也引领了今年关于军训是否必要的讨论。事件发生后,有军媒发表题为“要不要取消军训,看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的文章,呼吁大家“正确看待”军训。至于何谓“正确”,文中给出了标准答案:军训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锻造血性”,让学生“勿忘国耻”,“其他国家也有军训”,“更为重要的是,军训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必须落实”。

然而,军训只是“锻造血性”、“勿忘国耻”的充分条件。这些理由不足以使军训成为必要,因为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军训并非不可替代

“勿忘国耻”是个总会被用来强调军训正当性的理由。笔者至今仍然记得在自己接受军训时被教官带着唱起《大刀进行曲》的场景,仿佛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能把历史牢记于心。然而,正如德国记住了一战的耻辱后有了二战一样,用仇恨与强力的方式强化记忆,并不比耻辱本身更加高明。对于历史最深刻的记忆应该是在以史实基础上的自由讨论中形成的。与其让军训负担起“国耻教育”的任务,倒不如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植入历史类的通识课程,客观、全面地教授历史事实,在校园里组织相关历史的研讨会等活动。很难想象会有学生对那段残酷的历史无动于衷。

大家一般还会认为,军训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但是这一点并不足以让军训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事实上,这一功能和体育课、体育锻炼是完全重叠的。比起军训,持续时间更长、更有规律性的体育课更能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同样,在军训中通过在烈日下站军姿、进行队列训练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目标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相类似,都可以培养学生在逆境下坚持、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的能力。然而在当前高密度的文化课教学任务下,学生的体育锻炼往往被忽视:中小学的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高中大学的体育考核也常应付了事。忽视了长期的锻炼积累,却指望军训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体质,无异于天方夜谭——况且锻炼也讲究循序渐进,长期缺乏体育锻练,突然进行高强度的军训往往产生的是揠苗助长的效果。

您已阅读30%(952字),剩余70%(219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