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10周年

2018:金融危机十周年祭

许小年:鉴于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应慎之又慎,特别要注意避免货币和信贷超发,防止将货币政策当作调节经济方向盘。

十年前,一个只有6千多亿美元资产的投资银行倒闭,竟然触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总资产2千多万亿美元的美国金融体系。从各国政要、华尔街老手,到经济学家和白领中产,无不目瞪口呆,人们不约而同地惊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祸从天降

掌握着货币供应的美联储是金融市场的天,滔天的祸水正是来自美联储。

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2000年,那年美国的科技泡沫破灭,紧接着于次年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担心美国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美联储紧急减息,将利率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水平(图一),并一直保持到2005年。当人们盛赞格林斯潘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时,祸根已悄然种下。

图一、美联储基准利率。2001年至2005年低利率环境中形成了美国战后最大的房地产泡沫,2005开始的急促加息刺破泡沫,引发金融海啸。

美联储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和我们今天在中国看到的一样,资金避实就虚,涌进了资产市场。由于股市刚刚遭受科技股暴跌的重创,房地产就成为不二的选择。

投资者偏好房地产,因为股市低迷造成融资困难,科技创新暂时退潮,缺乏新的增长点,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不能达到预期。另一方面,房地产供应短期具有刚性,资金进入带来房价的上涨,立刻就可看到资产增值。在不断上涨的房价和低利率的诱惑下,美国家庭大借按揭,负债率直线上升(图二),按揭贷款余额对GDP的比率从2001年的60%,冲到2007年的100%以上的高峰。

资金推动房价暴涨,收入却无法跟上房价的节奏,结果房价收入比偏离了长期趋势,从2001年的3.6增加到2008年的6倍左右(图三),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泡沫。过去买一套房子要用3.6年的工资收入,现在要耗费6年的收入。工薪阶层偿还按揭的负担加重,为日后的债务违约和金融危机埋下伏笔。从图三可知,房价和实体经济中的工资存在一定的关系,当收入无法支撑过高的房价时,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了,房价收入比应声而落,三年之后重返历史平均线。

2008年的大反转是对金融和实体长期脱节的惩罚,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惩罚之手和肇事之手都是同一只。

当货币发行超过实体经济中财富的创造时,通胀是必然的结果。意识到通胀抬头,美联储于2005年开始加息,动作之快,就像2001年减息一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17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以上,这使得美国家庭偿还按揭贷款的月供负担增加了50%到100%不等,对于几乎没有现金储蓄的美国月光族家庭来说(注:美国家庭储蓄的主要形式是房产、养老计划及有价证券,流动性较差),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很多家庭因此宣告破产,来自实体经济的现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债务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用会计学的语言讲,加息使家庭的资产负债表问题转化为现金流量的问题。现金流枯竭之时,便是金融危机爆发之日。

家庭负债能力归根结底是由实体经济中的收入决定的,而收入又取决于效率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美联储利用低利率诱导家庭增加负债,却不能相应提高它们的收入即偿还能力,因此增加而不是降低了金融和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图二、欧盟和美国的负债率对比。资料来源:CEIC

低利率时期,欧盟和美国都经历了加杠杆,也都在2008年泡沫破灭后被迫去杠杆。美国去杠杆明显比欧盟快,这是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参照图四)

图三、房价收入比,资料来源CEIC。

在2001到2005的低利率时期,美国房地产出现明显的泡沫,房价收入比脱离历史平均线,持续上升到2008年。地产泡沫破灭后,这个比值随着去杠杆的进行,在两三年的时间里重回平均线。

2007年,美国家庭部门发生大面积的债务违约,作为抵押品的房屋被银行收回,银行再把这些房屋在市场上拍卖套现用于抵债,由于卖家太多,房地产价格崩盘了。房价的下跌促使银行要求债务人追加抵押品,财务原本就紧张的美国家庭捉襟见肘,更多的家庭宣告破产。在房价下跌和债务违约的恶性循环中,以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价格大跌,拖累重仓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例如雷曼兄弟和花旗银行,雷曼兄弟在请求政府救援被拒后倒闭,金融市场发生恐慌,恐慌情绪经由MBS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迅速扩散到全世界。

凯恩斯主义者将危机归咎于华尔街,指责华尔街在贪婪驱使下的金融创新过度,例如次级按揭(Subprime Mortgage)、次级按揭为基础的证券化资产MBS、 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等等,经过层层包装之后,终端投资者已经看不清底层资产的风险所在,贸然购买衍生金融产品,“受骗上当”。银行则卖出打包资产回收现金,发放更多的次级按揭,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凯恩斯主义者虽然没有放过美联储,但他们的批评集中在监管而不是银根的放松上。

您已阅读21%(1959字),剩余79%(718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