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

平台类商业模式的致命破绽

陈歆磊、李嘉怡:政府加强监管的结果将提高平台管理成本,从而遏制后者非良性发展,达到垂直与平台模式的合理分布,而滴滴事件仅是开始。

距离“空姐遇害”刚刚过去100余天,滴滴又出事了。舆论掀起了又一轮风暴,从各个角度分析滴滴的问题。很多观点侧重于滴滴的管理和文化,也有指出共享经济的问题,这些都非常中肯。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滴滴事件反映的恰恰是整个平台类互联网模式的致命破绽。

平台类商业模式有很多,电商领域有淘宝、拼多多,旅行领域有Airbnb,社交有Facebook,出行领域是滴滴、Uber。平台的特点是连接供需,可以是B2C,更多的是C2C,往往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的利润。以电商为例,根据2018Q1财报,只做平台的阿里毛利率是48%,而垂直电商京东的毛利率仅为14.1%。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商业模式的不同。平台是轻资产,仅起到中介人的作用,不用负责产品供应,只要解决信息匹配问题就可以了,渠道中的很多功能都由其它方完成。由于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为重,随着用户数量增加,成本逐步下降。另外随着平台规模过大,自身的垄断地位增强,议价能力也随之提升,这也是利润增加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垂直类模式则要做很多工作,例如垂直电商说白了就是把实体店搬到线上,苦活、累活都要做,因此利润不会比实体店高出多少。

您已阅读25%(483字),剩余75%(144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