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补短板”为何要补在基础设施领域?

胡月晓:经济增长底部徘徊的直接原因是投资不足:产业投资因周期而放缓、地产投资因市场与机制而受限、基础设施投资因管理体制和投资能力而增长不足。

外部冲击和供给侧改革

按照纯粹的市场经济理念,持续性的经济“萧条”,是不当投资迟迟得不到修正的缘故,正是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阻碍了市场的“出清”,从而使得周期性“衰退”变成了持续性“萧条”。从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看,虽然美国自2015年开始逐渐开启了货币退出步伐,但世界经济整体仍然处在低迷阶段,从2008年欧美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算起,世界经济已延续了十年的低迷状态。显然,发达国家超常规的货币量化宽松,不仅延长了自身的经济低迷期,而且还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压力,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恶化,甚至不得不承担发达国家危机的成本,如资本流动冲击、发达国家政策变更等带来的汇率波动!

对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海外经济环境恶化不仅是外部需求的疲软,而且还意味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贸易冲突的上升。基于全球责任和自身平稳发展的需要,中国适时推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应对措施,确保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供给侧改革重点:补短板

201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仍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平稳的中国经济态势和普遍低迷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观上也带来了中国与某些国家间经济竞争冲突的增加。在当前时间节点,针对海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补短板”,尤其在基础设施领域要加大力度,同时以“创新力”和“新动能”来推进“去产能”工作。

您已阅读24%(588字),剩余76%(18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