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谨慎避开“福利赶超”模式

胡月晓:经济、社会发展“福利赶超”的结果,必然是政府债台高筑;政府债务必然带来通胀压力和宏观风险,经济发展和宏调政策回旋余地变小。

中国2017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作为中共十九大后的首个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人们希望从此次会议中找出中国政府“新时代”的经济思路。从会议公告看,经济思想由“保量”向“重质”转变,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由“稳中求进”更多地转向“提高质量”。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后,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谨慎处理消费和积累之间的关系,力求避开“福利赶超”的发展模式。

1.由高速增长到福利赶超

中国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后,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谨慎处理消费和积累之间的关系,力求避开“福利赶超”的发展模式。

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通常都能集中精力搞建设。同时,经济起步阶段的社会贫富差距,通常不会太大,社会基尼系数比较合理。政府和民众比较容易为“勒紧裤腰带”达成共识——双方都意识到,为了美好明天,牺牲当前消费是值得的。当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财富有相当积累时,社会的贫富差距通常会扩大;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过渡期间,通常会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增多等诸多社会发展的民生问题。“保民生”为成为彼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甚至左右政策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已到一定高度,经济积累已到相当水平,政府亦有能力、有意愿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民选体制国家,政党为拉选票,此时往往会倾向于增加民生支出,建设超前的福利社会体系,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福利赶超”阶段。

您已阅读33%(595字),剩余67%(120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