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从企业社会责任看“一带一路”海外受阻

苏娅:在中国,很多企业还处在逐利阶段,完全不知企业社会责任,另一些企业则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做好事。

跨国公司在进行海外投资或者是海外项目执行的时候,无论是“援建”还是以“利润为目标”本质上都是对当地劳动与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与当地的政府及社区产生互动,社会责任是企业无可回避的话题。

近些年,随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互联网化,越来越多的NGO和国际媒体也介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监督和塑造中,这样就无形中放大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效应,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越了微观经济的范畴,成为了企业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2016年国际媒体对于“浙江华友钴业”供应链报道,以及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提到的“一带一路”部分受阻的项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做得不够到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国家意识相联系也是很多媒体惯用的报道思路。因此,作为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实行者,中国的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海外发言人”的角色。在企业海外的运营中,如何去政治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就目前的国际舆论来看,有些中国企业对于在国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信息披露也不够透明,以至于经常被误解。

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最大化追逐利益的阶段,完全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为何物,另一些企业则简单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做好事。根据《2017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过报告》,去年仅有792家上市公司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占到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不到23%,其中仅有136家企业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机构。而国际上近年来不断扩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也让刚刚开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很难跟上节奏。当中国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意识还停留在80年代的生产守则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时,国际社会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已经从生产商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从数据保护到性别平等各个领域。《2017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过报告》显示,A股上市企业在产品创新,诚信经营以及社会慈善方面所做工作较多,但是在对于反腐败措施,多元化与机会平等以及本地社区发展则欠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而后者恰恰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所强调的重点。一位投资缅甸的企业负责人曾经对笔者抱怨,他们在缅甸做企业社会责任发布会的时候打算告诉媒体,他们带来的新品种水稻帮助当地多少农户脱贫,而媒体却只关心他们工地的用工性别问题。另一家投资非洲的企业则抱怨根本看不明白当地NGO发过来的促进雇佣公平的各种问卷,“很多问题,我们在中国从没有遇到过,诸如供应链雇佣管理等,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位负责人说。

您已阅读37%(1066字),剩余63%(18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