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发现民间力量中的“药神”

岳源:发现民间社会中的各方力量,让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者在法律框架下自发解决问题,是一条缓解社会痛点的道路。

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反响火爆,这部由真实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直指中国进口抗癌药价格奇高的社会痛点,引发社会共鸣与讨论,中国官方也于近日予以回应。7月18日,中国政府网报道称,“李克强总理近日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新闻稿虽称李克强是对电影做出批示,但细读文章就能发现,中国官方决定对抗癌药动手,绝非完全出于这部电影。报道提到,今年4月和6月,李克强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进口抗癌药关税问题,并称李克强于今年4月前往外资药企调研,这说明中国政府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将缓解抗癌药之痛纳入议事日程。

虽然进口抗癌药在陆勇事件后,已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纳入医保,但对患者来说,仍是不小的压力。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几乎等于“降价令”,想必许多患者和家属心中又多了一份希望。但药企、医院、政府、患者,此间利益错综复杂,一纸批示何时能够真正落地,多大程度上能落地,现在来看谁都没谱。

可面对要命的疾病,患者们等不起,断药一天,或许就是生死两隔。所以有很多人就在思考,除了耐心等待政府出手之余,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或者悲观一点说,与其等待政府出手,我们是否能做些什么。

您已阅读21%(511字),剩余79%(193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