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大学是谁的?

沈荣钦︰台大校长甄选从校内派系争夺蔓延至社会,最终演变为蓝绿对决,反映出最根本的校园统治结构落后。

(题图为台大校内的傅钟,为了纪念台大第四任校长傅斯年而设。)

台湾大学校长遴选案,在历经四个月当选人管中闵的独董、抄袭与兼职的争议后,随着台湾新任教育部长吴茂昆驳回遴选结果,新的政治风暴隐然成形。争议最终还是会回到法律攻防来解决,但在本质上,管中闵案是不同学术派阀围绕着大学自治的攻防,意图重新定义台湾教育部与大学的关系。

检视战后台大自治的历程,正好代表“大学是什么”的三种观点。

大学作为党国官僚组织

威权时期的台湾大学,执政者在政治高压中留下成为言论的缝隙,作为政治主张的观察站,例如国会全面改选、两岸交流等,都是在台大辩论后成为执政测试的风向球。当时的台大毋宁更接近韦伯(Max Weber)笔下的官僚组织,由校长、教务长、院长、系主任与各行政人员组成的层级组织,制定了各种法令、细则、规章与制度,有明确的指令与沟通管道,各人据之行事,并且由各种档案与标准来记录与确认法令与政策的遵守。

威权体制下,台大校长必须兼任国民党北区知识青年党部主委,校长由党国指派,每个学院内均有国民党团体,对学生运动多所压制,因此,台大在法律上是国家官僚组织的一部分,校内也同时存在国民党的官僚组织。1986年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在台湾提倡“教授治校”掀起旋风,当时正值解严后台湾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教授治校”很快成为反抗威权、争取大学自主的精神口号,大学的官僚体系开始松动。

大学作为学术社群

具自由派倾向的师生们采取学术社群观点来对抗官僚体系的说法,以下这个例子相当传神的说明了这个观点:艾森豪威尔 (Dwight D. Eisenhower)在二战后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演讲时说道:“各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员工⋯⋯”,一位教授立即起身说:“校长先生,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这种观点认为教授并非校长或学校的员工,而是大学的主体,官僚组织中的权力来自自上而下的正式命令,但是大学更重要的是来自知识与专业的非正式权力,大学校长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校长更像是地位崇高的学术象征,真正的决策来自具有专业知识的教授们,依据民主的方式以共识决定。专业团体以自治为组织原则,反对国家官僚的干预。例如台湾的系所教授,大多同时制定学术与课程的规范,又兼管理系上的行政人员,这种学术与行政不加分化,统一置于教授手中管理,正是学术社群的标志。

您已阅读27%(959字),剩余73%(255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