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尚街

到维也纳跳舞去

唐若甫:维也纳每年有450个大小舞会,从高贵的国立歌剧院舞会到狂欢节派对不一而足。每年50万游客赶来跳舞。

维也纳之冬白昼短暂,长夜漫漫,鹅毛大雪和降雨常相伴。黑夜无趣,寂寞难耐,因此每年元旦风风火火的新年音乐会过后,维也纳便开始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另一项脍炙人口的活动中去,那便是舞会季。舞会中,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各类舞曲跃然纸上,不再是一组组音符,而是摇身一变为热力舞场当之无愧的主人。

从禁锢到狂欢

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也是华尔兹之冠。全球瞩目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凭借元旦的电视直播拥有数亿受众,音乐会主打的即为施特劳斯家族舞曲。那些音乐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欧洲“美好时代”的滋养席卷全球,可它们的生命力那时并不在音乐厅,而是舞池。

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和其他几位诸如莱纳和苏佩的作曲家统治着人们的娱乐生活。在人民公园和普拉特公园的舞场里,身材修长的施特劳斯一边拉琴,一边指挥乐队,底下是摩肩接踵的人群。约翰•施特劳斯研究权威马塞尔•普拉维教授在其传记《圆舞曲之王》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大致如“人们在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伴奏下纷纷起舞,晕眩乃至倒下后被抬出舞厅。”

这般“群妖围舞”绝非既来之有,华尔兹也非理所当然。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舞蹈连同咖啡都被教会禁止。后来随着社会开化思想开明,带有社交功能的舞蹈沿着两条脉络进化。在上流社会包括王公贵族社交圈内,巴洛克时代的三拍子小步舞曲一度成官方交谊舞音乐,舞蹈通常动作典雅缓慢,男女对舞保持一定距离。在民间,几乎同时流传的是源自上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三拍子连德勒,载歌载舞,男女肢体接触密切。

作为舞蹈的圆舞曲继承了小步舞曲的华丽和连德勒的奔放,同时加快了速度,由此诞生了全球最快的三拍子舞蹈——华尔兹。上流社会和民间世俗同时被它的疯狂缠绕和欲罢不能所吸引。这时,一个国际会议成为华尔兹风靡的跳板。1814-15年召开维也纳会议,政治家们从欧洲各地蜂拥至哈布斯堡王朝首都,谈论如何瓜分拿破仑战败的政治遗产。想方设法尽地主之宜取悦远道而来宾客的维也纳人拿出了看家绝活:舞会。

您已阅读26%(811字),剩余74%(23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