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范儿

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在变化

刘裘蒂:从《红海行动》收获些许国际肯定,到《北京八分钟》受西方盛赞,中国主旋律影片似乎在走出说教。

《红海行动》和平昌冬奥闭幕式上演出的《北京八分钟》,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场景与调性:前者是警示外人不要侵犯中国公民和主权的军事动作长片,后者是欢迎国际相约北京2022奥运的娱乐小品,然而两者都肩负着“宣扬国威”的任务。这两部借着对“主旋律”不同形式的“变奏”,也用不同的方式启示了我们:讲当代中国的故事,“演”比“说”受用!

在春晚《同喜同乐》小品挨了不少国际白眼之后,原本不对《红海行动》抱着多大希望,毕竟这是《战狼2》后,另一个军事动作主旋律作品,打着“厉害了,中国”旗号的大片通常让人警觉:大多数中国国内观众对于教条训话的容忍度远远超过大多数外国人。但是目前《红海行动》虽然还未能吸引大量非华裔的西方人走进电影院,却有不少影评人选择“原谅”片中的宣传意识。为什么?

而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八分钟》在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惊艳亮相,以带有前沿科技含量的当代感带出美学上的传统文化底蕴,获得不少外媒(包括《时代杂志》)以及社交媒体用户的击节赞赏!我个人认为这是张艺谋个人舞台秀的突破,显然与他在2008年奥运以及近年舞台和电影作品中的“人海战术”有别。

有人说《红海行动》是国产战争电影的“分水岭”,我觉得这个标签有点夸张。而《北京八分钟》摆脱了人海战术,似乎象征着中国制作的内容应该不靠“人口红利”(国内票房)来作为带动国际口碑的引擎。这两部“宣传片”虽然距离体现“软实力”还有点距离,但是从《红海行动》和《北京八分钟》中,可以看到“宣传”和“说教”之间的距离,希望能够给鼓捣主旋律人士以启发:越是隐性、柔软、甚至没有主旋律调调儿的作品,才是最有效的“宣传”。

《红海行动》:说教成份让人想要“原谅”

《红海行动》根据2015年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演绎改编,讲述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前往非洲撤侨和解救人质的故事。对我这个向来动作片不感冒的“文艺女青年”来说,这部电影没有好莱坞英雄片中必备的“耍酷”,或太多电脑合成的花拳绣腿。它不追求煽情的情节,少数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绪点如:突击队成员“石头”张天德平时总爱吃糖,也经常给队友送糖,因为小时候学到了“疼的时候吃糖,就不疼了”。在他执行任务遇难临终前,与他怀有情愫的女队友佟莉急忙塞进他口中最后一颗糖说:“吃糖不疼,我们回家了,吃糖不疼 ....”

但是《红海行动》却在技术发挥到极致。作为战争戏的百科全书,从海艇战、直升机战、卡车战、枪战、炮战,狙击战、阵地战、潜入战、沙漠战、龙卷风战、到坦克战,这部片子最为人诟病的是人物的刻画:太平板没有个体性。

我认为 《红海行动》角色的缺乏个体性,对比了《战狼2》个人英雄的类型片,或许正是缺乏“文戏”和角色个体性,也避免了《战狼2》里以打压“白人恶棍”来衬托“中国英雄”的套路。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凸显了八个蛟龙部队成员的合体合作无间。

蛟龙队员在队长的指令调度下,必须无时无刻应对紧急的状况。而他们能够当机立断、随机应变地抵挡任何突发状况,造成紧凑的临场感,特别是在面临沙尘暴的那个场景,不是逃跑,反而追向暴风圈来利用它打掩护。战场的真实感强烈,即使与《速度与激情8》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速8》和近年来好莱坞动作大片的趋势给我的感觉是,里面很多壮观的打斗场景都是依赖电脑合成,壮观到不行,但是看起来很假。

您已阅读23%(1344字),剩余77%(453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