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无奈

“北京的无奈”系列之六:一座为服务而存在的城市

黎岩:北京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由政治服务型城市向市民生活型城市的转变,而这成为北京发展城市服务业的根本性阻碍。

【编者按】以建设通州“行政中心”和整治“拆墙打洞”等城市改造运动为代表,中国首都北京近年来逐渐成为当前领导层表达社会改造理念的试验田和样板间。这一系列措施的成败必将成为各地方政府参考和借鉴的标杆。FT中文网推出“北京的无奈”系列文章,梳理分析个中利益纠葛与得失。本文为该系列文章第六篇。

距离十九大召开已经不足20天。从九月初开始,所有待在北京的人就已经陆续为此做好了准备。

海淀区的一家企业从九月中旬正式停工,因为早已熟识这一规律的老板不用揿动计算器就能够知道结果:停工一个月所遭受的损失,比坚持开工时要面对的办理各种证件、接待各种检查,且极大概率上要遭遇罚款要省心省力得多。朝阳一个高端小区的家政公司向小区内雇主统一发放了问卷,提供了两个选择:或者从国庆期间就让住家保姆持续工作到十月底,这样雇主需要多承担假期期间的翻倍工资;或者从国庆假期开始就让保姆们回老家,等到会期结束后再回来,这样雇主们就会在此期间无人可用。而必须要做出二选一的原因是,在这段时间内,家政公司无法提供保姆们的休息场所,她们将无处容身。

2016年,G20会议在杭州召开。当时网上有很多段子流传,例如:带了瓶早餐奶,进地铁喝一口,过安检喝一口,进小区喝一口,等到了家已经喝完了。再如,过安检连丸子头都要捏一下。这些段子都把火力集中于严苛得近乎荒唐的安检制度给人生活带来的不便。

您已阅读22%(573字),剩余78%(206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