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根据中国作家、历史学者、《潜规则》一书作者吴思在11月11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新经济背景下的网约车治理政策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作者及天则经济研究所授权FT中文网发表。
近日各地网约车实施细则发布,引发了一定争议。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纯粹的外行,既不是搞法律的,也不是搞经济的,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调查。我关心此事,是从我熟悉的角度:各方如何斗法,如何形成规则。
第一,制订规则的程序问题。
我并不是网约车的利益相关方,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公开、公正并能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规则制订程序,这个问题与我有关,往大了说,与所有公民都相关。
这次网约车实施细则出台,有了一个意见征求程序,比起“半夜鸡叫”、不打招呼就推出,肯定是一个进步。我估计,这也是各地政府权衡“半夜鸡叫”所导致的舆论反弹,觉得不合算后,启动了征求意见程序。无论动机如何,这都是应得到称赞的。
如果规则的制订过程,能比较充分地吸纳各方面意见,各个利益主体通过博弈,经过讨价还价,不违反上位法,达成均衡,最后的结果即使不那么理想,例如限制排气量或限制户籍的尺度偏严,但只要是在现实利益中形成的均衡,在我看来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现在看来,目前出现的这种均衡状态,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自身利害计算做出的决定。各方利益主体介入不充分,不同意见吸纳得不充分,博弈做得不充分。征求意见走形式的色彩很重,只给了短短几天时间,好像是不准备听你的意见似的。这显然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够理想的状态,因此也引起了各种争议。
第二,既然形成规则的程序不理想,争议多多,如何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