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之惑

“楼市之惑”系列报道之二:中国房改的异化和劣变

沈晓杰:政治文明建设及政治体制改革缺位,使政府在房改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以民为本”变质到“与民争利”。

【编者按】针对现今“民怨沸腾”的楼市,中国最高层做出了一系列最新的“重要批示和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制定的、以去除行政限制、鼓励购房的“去库存顶层设计”的终结。此次“去库存新政”的失败,也再次提供了一个重新检讨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供应模式的机会。“楼市之惑”深度系列报道意在梳理自1998年大规模房改启动历程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史,使得读者在住房政策、房改及楼市发展的历史比较和反思中,获取曾经被忽视的更多启迪。本文为该系列报道第二篇。

面对现今中国房地产市场演绎出的“世界最大的泡沫”和全球最难负担的的高房价等现象,一些不明就里的民众常常把它归咎于1998年开始在中国城镇大规模推行的住房供应制度的改革。

其实,这是对中国房改历史的最大误解。

对此最感到愤愤不平的,也许就是当初作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总规划师”、 正式在全国拉开住房制度改革大幕的时任总理朱镕基了。在房改十几年后,平时对时局闭口不谈的他,对近些年房地产市场及高房价的一段“惊人的评价”,也许更客观形象的反映短短十几年,中国楼市及住房政策上的制度异化和历史变异。

2011年4月,已退休多年的朱镕基参加了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在清华大学学术报告厅与清华学子交流时,他一改退下来后对当今政策“惜字如金”的“自律”和习惯,异常愤慨的用“狗屁”来抨击目前的房地产发展观。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房地产(问题)根子就是房改政策错误。”朱镕基说:“我们制定了一个错误的政策,就是房地产的钱,都收给地方政府,而且不纳入预算,这不得了。这个钱就是搜刮民膏,所以把地价抬得那么高。”

“错误的房改政策”和“搜刮民膏”,是这位当年的总理和启动中国房改的总规划师,对现在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的最基本归纳。朱镕基的慷慨直言,也点破了当今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与当初启动房改之时的住房制度设计,早已是“南辕北辙”。

那么当初房改开始之时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它和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问题的现状,巨大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房改大规模推行这十八年来,市场和政策异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地步?让朱镕基欲言又止的当今“房改更多的失误”,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要搞清让朱镕基不便细说的上述种种问题,就必须全面回顾和反思这一二十年来中国的房改历史。只有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才能更清醒的认识在这一二十年里,导致当今民怨沸腾的房地产和住房政策,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失误不断”、逐步跌入“深坑”、最终走向今天“异化变质”的。

朱镕基的房改初心:一切围绕解决群众住房困难而非GDP

现在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的最基本的立场和目标,毋容置疑,是保经济、保增长。尤其是2008年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后,每当国内经济增长不振,或者房地产市场“泡沫不举”,从顶层到地方,各级政府总是会出台各种救市政策,唯恐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下滑。这也使得本来就市场要素不强、自由竞争不充分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按照有限的市场规律“去泡沫”机遇。

政府究竟应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中起到什么样作用、担任什么样角色,是以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为纲,还是唯GDP和经济增长率是举?今天中国各级政府的选项和现实操作无疑都是后者。其实,在这个涉及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大是大非的方向问题上,当初房改启动时的选项,和今天的政策及市场走向完全相反,那时候政府推动和实施房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而非其他。至于房改尤其是商品房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那最多也是当初启动房改时的“衍生和附带產品”,而绝非根本的目标,更不会成为政策和市场的“出发点”。

您已阅读22%(1508字),剩余78%(524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