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中国应确保金融稳定

刘陈杰:对中国金融周期指数监测显示,当前中国的金融周期处于高涨阶段,维持金融稳定是重中之重,刻不容缓。

无论是高企的企业债务问题、去年的股灾和今年的房地产泡沫,都揭示了新时期防范金融风险的迫切和维护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东亚地区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追赶型经济体,在本国实体经济增速下台阶阶段,都遇到了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问题。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教训即是金融稳定、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波动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在大力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必须把保证中国金融稳定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建议纳入新时期的宏观调控框架,与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并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的成败,金融稳定可能不一定是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阐述金融稳定的关键:(1)构建中国金融周期指数,监测金融风险,指出目前中国强调金融稳定的迫切性;(2)将金融稳定放在突出位置,纳入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具体而言,中国潜在金融风险部门、金融稳定的关键领域和政策建议。

一、监测金融周期,重视金融稳定

当一个经济体金融深化到一定阶段之后,金融周期将与经济周期交互作用。金融稳定将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主要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增速都出现了“断崖式下降”。如果从传统的宏观经济监测体系来看,一切都“显得” 那么突然,毫无征兆。次贷危机前,传统的经济周期分析方法未能给出准确的预警信号:无论是统计滤波法(HP滤波), 抑或是OECD的生产函数法得到的危机国的产出缺口接近于零,意味着实际产出低于或接近潜在产出水平,经济并无过热。事实上,传统的宏观经济监测体系(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胀等)都未能纳入金融因素,即便考虑了通胀水平,却没有全面考虑资产价格和金融周期。由于美国前期信贷环境的过度宽松和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等因素,导致经济系统中金融失衡和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但这些金融风险被稳定的宏观基本面数据所掩盖。金融失衡和系统性风险的释放往往是由于金融体系受到货币政策风向改变或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等因素的冲击,经由金融中介机构等加速器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金融周期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也在加大,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逐渐显现。如今,不论是M2,还是社会融资总量等,没有一个总量的货币数量指标能很好的从整体和局部来刻画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传导和风险集聚。 原因就在于中国金融深化,多层次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都出现过总量货币指标无法刻画社会货币条件的困境,从而逐渐依靠价格型工具(基准利率等)。中国目前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总量的货币指标已经不能准确刻画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另一方面,利率目前还不能承担反映经济体货币松紧程度的指标。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金融周期的研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您已阅读27%(1187字),剩余73%(321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