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高峰论坛

中国经济的改革共识在何处?

徐瑾:中国经济究竟处于什么历史位置?改革为何难?当前全球趋势之一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双向纠结越发明显,这并不单单是中国特色。

只有当经济真正面临考验,修辞的光辉颜色才有所收敛。

临近2016年末,伴随着民间投资下降,人民币继续下跌,去杠杆遥遥无期,经济下滑已是既定现实。这一年即将过去了,这个时候,以往流行的“最困难一年”、“最艰难一年”等说法,反而没有出现。

那么,中国经济当前究竟处于什么历史位置?在FT2016年度高峰论坛上,我主持首席经济学家圆桌,这一问题是我事先在公号《徐瑾经济人》等社交媒体征求问题之际,读者反应的普遍困惑。论坛上,我将这个问题抛向几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瑞穗证劵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民生证券副总裁管清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天。

刘胜军首先强调,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原先预期方案被打乱了,而原来预期方案就是让改革成为经济最大的红利,“如果这个能够实现,意味着可以实现不靠刺激来推动增长。但是现实发生的情况是相反的,就是因为改革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大家的预期,所以不得不去依赖刺激。”他认为导致两点后果,第一是效果不好,第二是后遗症很重。

您已阅读28%(451字),剩余72%(116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