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

巡视之后,国企改革如何推进?

单小虎、唐海燕:中国国企改革裹足不前的原因错综复杂,与目前经济和政治、改革意愿与国资监管机构相关。

【编者按】在去产能口号之下,新一轮国企改革举国关注,其路径与效用如何?历史改革和当下状况有什么类似与不同?国企改革的障碍与突破口何在?这对资本市场又意味着什么机会?FT中文网近期推出《国企改革》专题,敬请期待,编辑事宜,联系jin.xu@ftchinese.com。

近期关于中国国资委和国企改革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是中央巡视组今年6月1日在向国资委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指出,国资委推进国企改革进度较缓,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够强。二是国资委党委在今年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的署名文章《在全面深化国企改革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中称,企业重大决策必须先由党委研究提出意见建议,涉及宏观调控、国家安全等重大事项,必须经党委研究讨论之后,再由董事会、经理班子做出决定。

中央巡视组认定国资委“党的领导弱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够到位”,实施监管存在“越位、错位、不到位”等问题,进而要求其加强党建,在政治上是合乎情理的。但在《求是》杂志的文章中,国资委作为国资监管机构,要求企业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强化党委的地位,似乎违背了政企分开的改革共识,甚至被某些媒体冠以“改革逆转”的标签,引起了部分市场人士的不安。有学者甚至提出了国资委此表态是否“违法”的质疑,在媒体上也再次出现对国企“原罪”和存在必要性的讨论。

您已阅读20%(557字),剩余80%(22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