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

中国外交是否需要公众监督?

曹辛:吴建民大使留下的问题,应有个结论:中国外交应该“顶天”,更应“立地”,动员更广泛社会力量参与,方能改进不足。

吴建民大使上周六凌晨突遇车祸,离我们而去……       

我对吴建民大使感兴趣的,不是“鸽派”还是“鹰派”的争论。因为正如超级大国不是你想当就可以当,想不当就可以不当一样,“鸽”还是“鹰”,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对现阶段正在崛起之中的中国,谈“鸽”、“鹰”均不甚恰当。我感兴趣的,还是吴大使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争论。       

我不赞成《环球时报》的一些观点,但是我非常同意胡锡进在和吴大使的争论中,对以吴大使为代表的中国外交官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描述,即:“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他们希望媒体突出报道中国的‘外交成就’,只报道中外友好合作的进展,别碰问题,说话严格以外交部表态为基调,鹦鹉学舌就行了。他们遇事最希望媒体不报道,低调报道。”我们姑且不论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是否认同这种思维方式,但国内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媒体采编人员和涉外事务研究人员,大概都会同意胡锡进这一客观描述。       

吴大使和胡锡进的争论,实际上导出了现阶段正在崛起中国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外交工作,需要不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

“外交无小事” 不是不受监督       

您已阅读21%(521字),剩余79%(20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