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

回眸股灾周年:经济转型中的一场荒诞剧

刘胜军:MSCI三拒中国,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进度的不信任投票。

一年前的6月,被“改革牛”、“国家牛”豪言裹挟的股民,沉浸在4000点只是牛市起点的无限憧憬中,把所有的历史教训和金融常识抛在了脑后。股灾总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突然到来。2015年6月15日股灾模式开启,指望靠“国家牛”脱贫的股民再次成为被割的韭菜:6月15日到7月8日,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下跌32%。

放眼古今中外,股灾并不稀奇。投资者固有的动物精神驱动着一次次的股价/楼市泡沫,随之而来的就是股灾。如果导致2015年股灾的只是“动物精神”,那就没有什么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因为没有人能改变或消灭动物精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2015年股灾鲜明的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反思:1)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对股价泡沫起到了显著的推波助澜作用;2)证监会作为监管者的迷失:越位与缺位;3)股灾之后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暴力救市”。虽然股灾爆发已经一年,但我们并未看到足够的反思,遑论改进。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如果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朱镕基在96年就认识到了政府背书的危险性,“大概有近40%的城市人口与股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股市要是出问题不得了。暴涨就暴跌。我们不能不讲话了,于是发表了《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证监会同志起草的,讲了三个道理:股市现在是非理性的;是有涨必有落,落的时候,政府不会托市,也托不起这个市;股市风险自负,政府管不了”。大音稀声,这样的“中国好声音”具有穿越时光隧道的历史意义。

很显然,这样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2015年牛市中被遗忘了。《人民日报》文章提出“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新华社则七论股市以论证牛市的合理性。在股灾发生前三天即6月12日证监会主席肖钢还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认为“改革牛理论成立”。可以说,官方媒体和官方人士的“背书”,彻底瓦解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没有经验的新股民以每周百万的数量跑步入市,A股账户达8993万。这一“背书”现象在中国股市26年的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官方为牛市背书,或许是期望牛市创造出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牛市或许可以助力经济转型,但“人造牛市”是极其危险的,因为:1、官方背书不可能创造“慢牛”(这应该是官方最希望的),而是必然成为“疯牛”;2、股民会把亏钱怪罪于官方。 90年代曾任证监会常务副主席的李剑阁警告,“怎么能说政府就希望牛市呢?国家牛市呢?只要脑子里有这个概念的存在,就很危险。所谓“国家牛”是不可持续的”。制造出了一个“国家牛市”的概念,这是在设置陷阱。如不及时加以澄清,后果是十分危险的”。果不其然。

您已阅读21%(1156字),剩余79%(433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