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

求解“去杠杆”:“权威人士”的头号任务

刘胜军:权威人士访谈中最值得关注的当数“去杠杆”;中央政府应设计出“激励兼容”的改革方案,让各级官员和银行都有正确的激励去推动“去杠杆”。

2016年5月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专访,深入把脉中国经济,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权威人士访谈信息含量很大,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说得最声色俱厉的当数“去杠杆”:“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其实,2015年底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把“去杠杆”作为五大任务之一。既然如此,为何权威人士再次“语重心长”地强调去杠杆呢?关键原因是,“去杠杆”知易行难,尽管学界一直呼吁去杠杆,但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不降反升。

对于“去杠杆”在认知与现实之间的显著背离,权威人士给出了权威解释,“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那就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所以中央一直强调不以增速论英雄。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两难”也就成了“一难”。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这段话语重心长,其核心要点是:1、杠杆率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稳增长”压力;2、靠加杠杆来稳增长,是饮鸩止渴;3、继续加杠杆最终救不了经济,而且很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崩盘,引发金融危机。

究竟如何才能完成权威人士交代的“去杠杆”任务呢?必须正本溯源,才能理清思路。

一、中国高杠杆的特殊性

首先应该明确,一国经济存在四个部门: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家庭。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去杠杆”主要是针对非金融企业。

图:中国的债务结构与趋势

来源:麦肯锡。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债务/GDP的平均水平为82.8%,OECD阈值为90%,而中国在2014年就已超过120%。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是极为危险的:1)面对快速增加的债务压力,企业被迫采取保守经营策略,并对产业链上下游产生传导效应,甚至再度出现“三角债”;2)一些过度负债的企业丧失竞争力沦为“僵尸企业”,进而实施“庞氏融资”,积累金融风险;3)即使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为了化解债务压力,也被迫减少投资并以利润来逐步缩减债务。随着此类缩减债务的现象蔓延,实体经济投资不断放缓,经济持续下滑,这种现象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以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最为典型。

您已阅读21%(1236字),剩余79%(46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