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不应低估的多边博弈困局

刘晓忠:现有语境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谁去杠杆、谁是接盘侠的问题,面临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私企等多个部门间的博弈,踩破哪个都是棘手的难题。

当前政治语境的新词创造堪称深圳速度,人们对“新常态”尚未娴熟,供给侧改革就又盛装而来。这一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新词”,尚未来得及精心雕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方案尚待字闺中,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就表示已显积极效应,虽有鼓舞士气之嫌,但确实将问题想的过于简单,不免奢谈,不免为各类分歧提供土壤。

改革的理想如沐春风,现实的骨感却犹如春寒。在经济持续拾阶而下,债务正触临界,汇率持续承压,投资边际收益率下行等债务紧缩的现有语境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白了就是谁去杠杆、谁是接盘侠的问题,而这犹如鸡蛋上跳舞,面临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类金融机构、国企、私企、贸易部门、非贸易部门,及家庭部门间的复杂多变、欲壑难平的多方博弈,踩破哪个都颇令人细思极恐。

政企弈局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既是权力边界问题,又是利益冲突问题。要寻求双方的合作聚焦解,已非易事。一是资源配置主导权的博弈。在政府财力丰盈、经济上升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具有较高的合作聚焦解空间;但在政府高负债,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使财政收支面临“十个锅八个盖”背景下,资源配置主导权就成为了应对债务紧缩的救心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不免与权力存在利益冲突。另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冲突式博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为供给端减负增效,放活让利,这就牵涉到减税清费和规范税前抵扣等问题,若真正落实减税清费等政策,将降低政府偿本付息的收入流,加剧债务紧缩风险。因此,在财力丰盈时,减税清费都步履维艰,如今就更可叹蜀道难了。

回顾2013年债券风暴以后的宽松货币放水满溢,却始终难以改变资金的“避实就虚”。去年的股灾,如今的一线城市房市疯涨,以及信用债利率的持续走低,都显示债券风暴后货币宽松异化成了金融加杠杆。以最近数据为例,1月新增贷款2.54万亿元人民币和社会融资总额3.42万亿元,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借新换旧、举内债换外债等居功甚伟,2月远逊预期的信贷数据,映射政府和国企债务紧缩压力暂缓,而一直以来非公部门很难从正规金融系统分羹,此时此景下,非公部门就更难得到支持了,去年下半年对网贷、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虽有行业自身问题,但也与新兴金融分羹政府和国企应对债务紧缩的救心丸不无关系。

央地弈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一个是现有债务如何分配和分担的博弈问题,一个是财政收入如何分配的博弈问题。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和双方的财税结构,不是联邦制结构,但也非严格的中央集权模式,因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经过同级人大选举产生。不过,中国的《预算法》、《立法法》等都没将地方政府看作为独立的司法实体,就财税制度方面,除了几个税种为人大立法外,中国的主要税种,如增值税等都是基于国务院相关管理条例计征,分税制也非出自立法而是行政法规,这使得现有的地方政府债务,一直被市场看作是中央或有债务,近年来中央代发地方债模式,更强化了市场的这一预期。

您已阅读24%(1220字),剩余76%(377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