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两会

从供给侧看中国金融监管误区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俏: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是把规模继续做大,而是提高资本效率。按这一标准,目前股市、地方债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思路都有误区。

【编者按】本文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俏在“2016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的发言实录。作者授权FT中文网发布。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到今年“两会”,一直讲 “三去一降一补”(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编者注)。我讲的几个关键词,无一不与金融改革有关系,特别是补是“补短板”。我认为,金融体系本身可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

中国债务率太高、资本使用效率太低下

我把问题的迫切性再简单分析一下。从中国的金融结构上讲,大家都很理解“三去”,去杠杆,因为债务率已经非常高。下图来自麦肯锡,显示到2014年第二季度结束时,中国的企业债务已占到GDP的125%。而美国、澳大利亚,其他一些OECD国家基本上是60%到70%。

换个角度讲,可能一年用于还利息的资金,已经占到国民产出的9%到10%以上。从这个角度讲,债务率确实太高了。这背后反映出中国金融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债务结构极其不合理,而且构建一个合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普遍缺失。这个问题我从供给侧角度讲,可能更加清晰一些。下图是去年第一季度做的一个分析,显示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固定资产投资率跟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基本上是负相关。

这也就意味着继续靠需求侧的政策、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很难再产生效果了。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下个阶段最重要的转型在于提升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这个角度讲,金融改革它的任务使命已经表现出来了。

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是把规模做大,而是提高效率

所以,我们在理解金融改革的时候,其实目标非常清晰,非常简单,就是提高中国经济的资本使用效率。或者用今天的语境来讲,就是能不能提高生产率本身,可能是衡量我们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换句话讲,从供给侧的理解,我们未来的政策设计,基本的出发点在于我们能否提升经济生活的全要素生产率或者资本的使用效率。这一点是比较清晰的。

您已阅读23%(800字),剩余77%(27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