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供给侧改革”这个字眼早已为大众所熟悉,2016年中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着墨不少。从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长视野观察,中国宏观调控经过了“释放需求”和“激发需求”两个阶段,现阶段显然是强调供需匹配的结构调整阶段。本届政府上台以来,“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更是被明确为“创新调控方式”,“供给侧改革”被中国政府赋予了未来改革方向指引的地位。不过,尽管在解释和宣传方面做了诸多铺垫,但政府与市场沟通还是不够,市场对其还是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有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将其与西方的“里根主义”等同。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政府根据国情选择的创新调控方式,它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并非西方的“供给主义”。
供给侧改革仍强调发挥政府调控功能
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文《五问中国经济——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阐述了“怎么看”经济;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再刊文《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系统论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要“怎么干”,明确了经济发展短期、长期间的关系和处理。由“怎么看”到“怎么做”,历时半年有余,政府将经济发展和未来改革的一揽子框架向社会、市场做了详细阐述。这对引导预期、形成合力,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过去政府“相机抉择”的需求调控,中国政府就经济发展与公众的沟通,显然有一个飞跃!
从历程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经历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个认识阶段,说明这一新提法是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自然也将引领未来经济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虽然《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中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放手”是最大的“抓手”,等等对政府行为边界的重新界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推行“供给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