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既应有所作为也应善于守拙

王博文:从相对收益和相对实力看,国际环境总体保持和平稳定,有利于巩固和拓展中国实力的增速优势。中国的相对实力每增一分,外交的行动自由就增一分。

崛起关键期须战略再平衡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一个强国能否塑造并维持一个以自身实力和意图为主导的时代,不仅在于其是否拥有超强的实力,更在于其能否形成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理念地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衡手段与目标的大战略。江山代有强国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回顾国际关系史特别是大国的兴衰之路,因战略抉择之异,而前功尽弃、逆势转胜的正反警例俯拾皆是。就中国外交而言,改革开放至今,虽遭遇多次危机和百般困阻,但因“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基调得当,终都转危为安并破阻向前,战略机遇期不断延续,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快速提升。但也正因崛起,手握不少好牌的同时,内部要求更加有为、外部阻力不减反增同现,加之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中国进入了崛起的关键博弈期。如何在新形势下打好这副牌乃至抓到更好的牌,以巩固和拓展有利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力避颠覆性错误和系统性风险,为崛起护航,战略基调的再平衡至关重要。

战略定调的核心仍是实力

想干的事多,能干的事少。战略的关键就是要在想干什么(利益)与能干什么(实力)之间寻求平衡。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不变的只有永恒的利益,而利益是由实力界定的。当由利益产生的冲突出现后,大致可采用两种方法或途径加以解决:和平的方法——外交,暴力的方法——战争。

纵观历史,每次重大冲突的解决,大多是先经过外交的途径对矛盾加以调和,如当事国领导的互访、第三方领导的斡旋、国际会议的召开等。表面上看,通过外交斡旋,国际条约得以签订、国际制度得以建立、国际组织得以成立,至此矛盾和冲突得到了“调和”。但实际上其背后是暴力因素——实力——在支撑,是实力与智慧的较量,是大国意志的再现,是对各自实力的重新确定,是对各自利益的再次划分。若这种看似和平的方法对矛盾和冲突都无法加以调和的话,就只有诉诸武力来检验彼此的实力孰强孰弱了。战争(军事、金融或是两者相结合)结束之后,暴力收起凶残的嘴脸,和平之光重耀大地,国际社会一片祥和,外交重担重任,一些国际会议随之而来,“平等、公正、保卫和平”的国际新条约、新制度、新组织再次相继而生,实力得以重新确认,利益得以重新划分。

您已阅读30%(897字),剩余70%(211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