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有为政府与中国宏观政策

香港科技大学王勇: 钱颖一批评民间面对减速就呼唤政府帮忙,出台刺激政策。能否责怪对政府“有为”的期待? “有为”不仅包括拯救市场失灵,还包括把不该管的手缩回来。

【编者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市场经济的完善,经济学在中国备受关注,成为显学;于此同时,中国经济学家这一群体也对于政策取向乃至中国经济前景也存在不同声音,共识与分歧同时存在,后者甚至随着中国环境变化而日益分化。FT中文网对此长期关注,倡导公共话题理性讨论,陆续推出《经济学与中国》专题讨论,欢迎关注。编辑事宜,联系jin.xu@ftchinese.com。

——兼与钱颖一教授商榷

日前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财新网的访谈中,批评国内有将中长期的经济趋势问题混淆于短期波动问题的倾向,说中国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就是经济一旦下行民间就催促政府出台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以求“搭便车”。他质问道:“既然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怎么一到关键时刻,全都指望政府出台各种刺激政策呢?”他进而主张要回归市场,发挥企业自身的调节与创新能力,因为中国当前的问题不是短期经济周期的问题。

这篇访谈,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从先前的工业化逐渐走向“去工业化”的结构转型,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逐渐切换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面临着从先前的双轨制渐进改革向市场单轨目标靠拢的深水区的制度改革,当这三个转换过程同时进行时,经济就特别容易出现不稳定,而此时的波动就往往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周期性的短期问题,而更多地是增长与发展中的中长期结构性调整的趋势问题。因此,笔者非常认同钱颖一批评那种将中长期的增长与发展的问题误认为短期波动问题的错误倾向。另外,笔者也非常赞同钱老师的呼吁,即中国要回归市场、坚持市场化、民营化方向的经济改革,要给企业更多的自由,而不是加重税收等负担,或是加强对市场准入及运营过程的管制。这个大方向在当前的国内形势下尤其值得强调,不能动摇。

您已阅读20%(758字),剩余80%(29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