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

渔业管控应成为南海降温的契机

国际危机组织资深分析员谢艳梅:在南海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往往是渔船或执法船队,而非军舰。渔业活动难以管控,易引发危机,但渔业协议谈判的达成或可维护区域和平安全。

长期以来,随着南海的日益军事化,亚太地区稳定与安全的局势变得紧张,而穿梭在这片海域的一艘艘不起眼的渔船所造成的风险却往往更直接、更频繁,也更缺乏管控。然而,如果能加以适当管理,渔业或可为区域协商与合作创造初始环境。

在南海完成一系列富有争议的填海造岛工程后,中国最近又开始在南海的人工岛上营建设施。不出所料,周边各国对北京的最终意图仍深感不安,尤其担心这些活动会带来的军事威胁。

但是,对中国和其周边东南亚国家来说,更加紧迫的问题是新的岛屿设施可能促成的更加频密的海上执法和捕鱼活动。南海渔业资源占世界总和的10%,渔民的捕捞活动日益积极。

中国称这些新建设施将会被用来为渔业活动提供服务。而中国海警也可能依靠新人工岛提供的后勤补给对南海南部进行更加频繁且持久的巡航,而在这一海域,中国的申索与其他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s,简称EEZs)的申索存在重叠。

也就是说人工岛的支持可能让渔船更加活跃,让海洋执法机构更加强硬。它们的活动所带来的风险不仅是东南亚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中国亟需面对的现实,因为近年来在海上对峙及冲突中扮演先锋角色的往往是渔船及执法船队,而不是军舰。

近年来发生的此类事件中,中菲黄岩岛对峙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起。该事件始于2012年4月,菲律宾海员对涉嫌在岛上泻湖内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进行登船调查,渔民发出呼救信号,两艘中方执法舰艇接报后迅速赶到。

您已阅读22%(603字),剩余78%(211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