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文化经济学中的“一带一路”

中国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一带一路”战略受到欢迎,不仅因为它是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它能成为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

国内外很多学者常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一带一路”,但我更愿意将该战略视为“文化经济学”的典型案例。只有同时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收益,才是中国想要的、真正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换句话说,该战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它能够成为一个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

2013年9月开始,我从西北地区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到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从沿海省份的辽宁、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到内陆省份的内蒙古、山西、河北等,“一带一路”使我有了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与此同时,从欧洲的英国、意大利,到中东的以色列以及亚洲的韩国等,该战略也使我有了深入了解国际社会的机会。在调研中我了解到,从中国西北发货到天津港的成本甚至远远大于从浙江义乌发货到阿联酋的成本;著名的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只有10万人口,且遭遇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瓶颈;还看到中国企业对于“一带一路”的迫切需求以及不得其法的满脸困惑。总之,该战略给很多中国人创造了打通己学和彼学的机会,也倒逼中国城市和企业思考如何医治诸多不联不通的痛点。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2015年3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的最大收获是“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的发布。该战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务实的经济项目,更在于人心、思想、思路、文化、制度,甚至包括宗教信仰等。从本质而言,“一带一路”必然是“中国风”、“人文情”、“潮流感”与“国际范”,它的成功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标志。

目前,对“一带一路”的前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甚至极端乐观与悲观并存的评价,一个是“新版的朝贡体系”,另一个是“国际关系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其实我们不需要预设其最终结果是什么,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中国人能否凝神聚智,展现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我常常在想,中国如何超越“崛起困境”,即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更要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国家;她不仅要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更要把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她不仅要经济成长,更要赢得民心和人心,其中,民心是全体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忠诚,人心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人心向背。

您已阅读20%(922字),剩余80%(36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