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327

沪深股市“争强好胜”的背后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面对1996年股市非理性暴涨,中央政府自当年10月起,连连发布了后来被称为“十二道金牌”的市场调控措施。这是对沪深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干预股市走势的敲山震虎式警告。

【编者的话】本文为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撰写的“还原327”系列文章第二十六篇。

1996年4月,正当上海市政府开始张罗着申银证券和万国证券合并,正当阚治东开始攀上他人生的事业顶点,正当杨祥海被辽国发巨额清算债务弄得焦头烂额,正当上交所被中央调查组按上“违规自营买卖股票”而四处澄清、求告无门时,沪深两个市场的行情开始起来了。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指涨幅达340%。这一轮行情的背后,是沪深两地政府博弈的结果。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而上海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外贸中心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城市之间的竞争在金融、科技、外贸等方面全面展开。其中争夺最为激烈的是金融中心城市地位,而这种竞争集中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就使得沪深两个证交所成为瑜亮情结极其严重的竞争对手。

1993年后,由于种种因素,沪深两地的竞争优势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1996年之后,两个市场的强弱出现了扭转。

统计数据表明,深圳证券交易所各项指标逐渐追上了上海市场。从股票交易量看,1995年,上海为3103.48亿元人民币,深圳仅为932.33亿元;到了1996年1至9月,上海为4547.41亿元,深圳则达到了5079.02亿元,深圳的股票交易量首次超过了上海。

从股价指数看,进入1996年后,深圳股市的人气明显强于上海,深圳的成分股指数年初不到1000点,到了9月份,已突破3000点,全年涨幅将近250%,而上证综指则从年初的不到540点升到900多点,涨幅约为74%,大大低于深圳。

从上市公司的情况看,尽管上海还有些优势,但明显看出在增量速度上深圳要强于上海。在股票市价总额上,1995年底深交所只占上交所37.56%;到了1996年9月底,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58.22%。

为了改变这种态势,两地政府在1996年悄悄地展开一场地方政府主动干预市场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上海市政府采取了更为主动的姿态。

尽管1996年8月21日,国务院证券委公布了新版本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将证交所的行政监管和人事任免权力从形式上收归中国证监会。但实际上沪深两地的证券市场却仍旧受当地政府的极大影响。就在证监会的权力将及未及的1996年,沪深两地政府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利益诉求与中央政府防范风险的政策冲突达到了顶峰。

您已阅读21%(973字),剩余79%(36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