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国王爱银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在民粹主义的民主制度下,政府更鼓励民众借钱买房置业,不用担心贫富差距扩大,就可轻松地制造皆大欢喜的假象。但这样做就要干预银行降低贷款利率。

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银行。富国有,穷国也有;民主国家有,专制国家也有。哥斯达黎加没有军队,但有银行。科威特几乎不征税,却离不开银行。唯一找不到银行的国家可能是1990到2011年间的索马里,因为那时候索马里连年内战,别说银行了,连政府都没有。2011年,索马里临时政府在过渡时期颁发第一批法令时,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中央银行。

我们现在熟悉的银行,是大约15-17世纪以来,源于欧洲国家的一种金融创新。银行的诞生,并非像种子长成大树那样,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而是制度创新的基因突变。银行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建设相互影响,是一种共生演化。

从公元9世纪到15世纪,欧洲处在肮脏、动荡的中世纪,很多懵懵懂懂的小国互相砍杀,但谁也灭不了谁,到了16世纪,才开始出现大国兼并小国,权力慢慢集中的趋势。法国兼并了勃艮第(Burgundy)、布列塔尼(Brittany),卡斯提利亚(Castile)和阿拉贡(Aragon)落入西班牙囊中,英国占领了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和康沃尔(Cornwall)。战争越打越血腥,越打越旷日持久。就以荷兰为例吧,1568年到1648年,荷兰跟西班牙打了80年,才赢得政治上的独立。独立之后,荷兰一方面要跟英国打仗,争夺海上的航线,另一方面还要应付法国、瑞典和西班牙盟军的入侵,掐指算来,荷兰一鼓作气打了150年仗。

打仗就是烧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经感慨,只要坚持到最后一枚金畿尼,就一定能打赢。怎样才能为战争融资呢?皇室本来有自己的家产,但这些钱很快就不够用了。政府也可以通过征税筹款,但这样做会遇到一个难题:越是打仗,越是民生凋蔽,税基日益萎缩,要是继续横征暴敛,税基只怕会流失得更快。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战争的支出总是迫不及待的,但征税却是缓慢的,所以必然出现赤字。在争霸竞赛中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政府的借债能力。

早期的欧洲国家规模较小,借的钱也不多,所以国王们大多会向富裕家族借钱。借钱给国王不是什么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国王们的信用比流氓好不到哪里,经常耍赖,借钱不还,连累着很多富裕家族都破产了。

这时候,国王们发现一个好东西,那就是银行。

现代银行的雏形更像是政府融资平台。1407年成立的热那亚圣乔治银行(Banco di San Giorgio)名为银行,实际上是热那亚共和国的财政代理人。它既不吸收存款,也不对私人企业贷款,但却拥有征税的权利。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替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筹款,当时威廉三世正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打得不可开交。英格兰银行在治理模式上采用了股份公司的方式,它和东印度公司、臭名昭著的南海公司,是最早的一批股份公司。这些股份公司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有政府的特许权,同时还要为政府分忧解难。据估计,到1720年,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一共持有70%的英国公债。

您已阅读26%(1175字),剩余74%(326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