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FT共进午餐

与影视大享巴里•迪勒午餐

巴里•迪勒临危授命,拯救了濒临绝境的派拉蒙电影公司。后来,他转投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创办福克斯新闻网,反对美国媒体大权过于集中。

尽管室外正下着雨,天气十分阴冷,但曼哈顿市中心第52大街东段(East 52nd Street)四季酒店(Four Seasons)内的Grill Room牛排馆却是理想的避雨处,它设施一应俱全,灯光打在核桃木墙板上,显得暖意融融、十分温馨,服务员悄无声息地穿行于各餐桌间,悉心为华尔街的各路精英服务。捷足先登的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正与附近餐桌的熟人闲聊,黑色西服及粉绿条纹相间的领带上还可见斑斑雨点。

迪勒是这家牛排店的常客,但他说自己对菜单内容一无所知。“服务员从未告诉过我,”看到服务员来到跟前,他狡黠地把身体靠到我跟前,低声嘟囔道。“能说出迪勒先生喜欢吃啥的服务员不多。”该服务员一边小心翼翼把凉拌蔬菜放到他面前,一边插话道。我问服务员:那您知道迪勒先生想吃些啥?“噢,他啥时都一清二楚。”迪勒爽朗地笑着说。

这就是高档餐厅的至臻服务:免去点菜程序的个性化美食待遇————这种定制服务一般只针对出手阔绰的常客。今年73岁的迪勒几十年来频频光顾此店(由于不知菜单内容,因此本人决定“细究”一番);在此期间,他在飞速发展的媒体界不断突破自我。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所谓“美国人的生活中没有第二幕”的说法并不准确:迪勒的生活有第四幕,甚至还有第五幕。

在这个过程中,迪勒把握住了几大关键时期,完全改变了美国媒体的格局。上世纪60年代末,他负责美国广播公司(ABC)节目规划时,引入了电视“每周影院”的播映模式,让一批新生代导演得以脱颖而出,其中当然也包括拍摄影片《决斗》(Duel)的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上世纪70年代中叶,他临危授命,担任濒临绝境的派拉蒙影片公司(Paramount Pictures)掌门人,通过推出《出租车》(Taxi)以及《干杯酒吧》(Cheers)等热映美剧以及《周末夜狂热》(Saturday Night Fever)、《油脂》(Grease)和《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等影片,使派拉蒙重现辉煌。上世纪80年代,他转投20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发起成立了福克斯新闻网,这是美国几十年来首家新型电视台,不经意间把默多克打造成了媒体大腕。他还批准投拍卡通电视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这绝对是本人最爱看的连续剧”)。他还首创了互动类电视节目,上世纪90年代,他买入(最后又把它卖掉)家庭购物网QVC,然后又杀回影视圈,担任环球影业(Universal)CEO,当时这家以电影拍摄及主题公园为主业的集团由法国媒体巨擘维旺迪(Vivendi)掌控。

同样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迪勒积极进军因特网,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随后逐渐发展成为IAC集团(InterActiveCorp),它拥有各种功能不一的数字公司,其中包括交友网Match.com与Tinder,此外还有“每日野兽”(Daily Beast)新闻网、社交搜索引擎Ask.fm以及视频网Vimeo。2005年,旅行网站Expedia从IAC中独立出来后自立门户(迪勒在这两家公司继续拥有表决权)。

您已阅读22%(1322字),剩余78%(460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