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

中国宪政转型的可能前景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上下互动的变革是多数人希望看到的中国发展方向,但这需要一定的政治与社会条件。中国当下仍是强政府弱社会,要允许体制内外有温和改良派,并良性互动,才能走向威权转型。

从清末至今百年有余,中国宪政改良功败垂成,在某些关键的历史点功亏一篑,以至和宪政失之交臂。要成功转型,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与政治条件。

中国宪政失败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有利于宪政转型的社会基础原本相当薄弱,1949年后的极权体制更是消灭了转型基础。极权和一般意义的威权不一样,但两者还是有共性,前者范围更大,可以包容后者。威权统治可以有不同版本。1949年后,前三十年实行的极权体制可被视为威权3.0版,主要从思想、经济和人身三个层次上对民众进行管制。人身管制是“硬暴力”,国家直接动用警察和军队管制人民。这个层次的管制在所有形态的威权国家都存在,构成威权1.0版。只有1.0版的威权国家才可能发生宪政转型。

思想和经济层面的管制则属于“软暴力”,也是极权有别于一般威权的特征。思想管制通过洗脑控制人民的思维,使之根本不用实施硬暴力就衷心拥戴政权。这是威权统治的最高境界。经济管制则是通过公有制造成对政权的经济依附,如果思想或言论出现偏差就要承担失业等经济后果,譬如说出版了一本禁书就要关闭出版社,出版社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得丢饭碗。威权统治版本越高,社会控制越全面,专制越深重。威权3.0版的极权国家热衷于各种“专政”、“斗争”,根本不会去想什么转型。只有逐步摆脱思想管制和经济依附,从威权3.0变成1.0,才可能发生宪政转型。

改革30年,中国首先从经济上取得突破,带来思想与信息的多元化。以前是靠枪杆子和笔杆子这“两杆子”治国,加上经济控制实际上是“三杆子”,但是现在国家调配经济资源的能力越来越有限,而笔杆子基本上已全面失灵。

您已阅读22%(662字),剩余78%(23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