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2014中国论坛

中国产业升级必需的制度环境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中国人要实现产业升级,就要学会“忘却”勤奋的美德,让人工成本升上去,此外亟须改变政府和国有部分占经济比重过大的局面。

【编者的话】本文为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2014年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关于产业升级的话题,国内媒体谈得非常多了。为了准确起见,先做一个定义,什么是产业升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我的理解是,产业升级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提升企业赚钱的能力,给员工带来更高的收入,给股东带来更多的回报,同时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大致的一个定义。

前些年有一个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名言,是当时在薄熙来做商务部长的时候说的,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这个话非常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中国在产业链上必须要提升,让我们能够尽量花更少的时间,卖更少的苦力,照样能够赚更多的钱。

产业升级过程中会有哪些必然面对的挑战?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给大家看张图。

勤劳会抑制产业升级,还是美德吗?

这张图中,横轴反映的是1998年时,不同国家的劳动者在一年里平均工作了多少小时。最近的数据也差不多。欧洲的荷兰人工作的时间是最短的,是最不勤奋的,平均一年工作1350小时。这就是为什么我去荷兰,不管是阿姆斯特丹,还是要海牙,特别是周六日去的话,在城市里基本看不到一个人,大家都去玩了。第二最不勤奋的是法国,一年大概工作1400小时。美国人工作1650小时。中国人一年工作2200小时。有一个国家在这个图上没有给出来,就是韩国。韩国人一年工作的小时数量大概是2800小时,比中国人还勤奋。

纵坐标反映的是2001年,不同国家的人均GDP,也就是人均收入。工作勤劳程度和人均收入基本是负相关的,工作小时越多,越勤奋的,收入总体上略低。反过来看,收入越高国家的人恰恰不需要工作那么多。

我主要想说明两个意思。第一是,原来中国人总说勤劳是美德,但我要说,今天世界上,勤劳已经不再是美德,实际正好是反过来的。这个道理蛮简单的。大家都去参观过太阳能制造公司,电器,包括手机制造公司,就会知道很多的公司本来可以用更高的技术,自动化的生产线来生产东西,但是他们不想那样做。因为一条太阳能制造生产线要花1000多万元美元,前期资本投入很大,而用自动化设备生产太阳能设备的时候,报损率比人工做的报损高很多,这使得整个成本又上升很多。这样一来,选择是很明显的。中国更多的企业家会选择用人工,而不是用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您已阅读22%(947字),剩余78%(334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