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

进击的中国资本

FT新兴市场主编金奇:中国有望很快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急于“走出去”的中国,在投资上往往比发达国家更不惧风险,不设附加条件。中国资本追逐效益,也讲究政治回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中国迅速成为一个弄潮儿。

【编者的话】本文为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新兴市场主编金奇先生(James Kynge)在2014年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方式,当然就是提高生产力和效率。中国生产力一直在快速增长,特别是在过去几年当中。

麦肯锡本周发布的一个报告说,去年,中国制造业的人均生产力(productivity per worker)已经增长到每位工人5.7万美金。给大家比较一下,这大概是马来西亚的两倍,是泰国两倍以上,印尼的四倍以上,越南的15倍以上。所以,中国做得非常好,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如果与美国、德国和新加坡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人均生产力只有它们的三分之一左右。

那么怎样能提高生产力呢?这不仅仅是员工要多么勤奋工作的问题,而是说他们生产的东西的价值有多高,或者说“被认为”的价值有多高。这种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品牌就是一切。所以,如果中国想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要拥有很多成功的品牌。

但是中国从哪里获得这些品牌?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从海外获得。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包括企业在海外购买已有品牌,也包括他们在海外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如今很多中国出产的品牌都已经在海外赢得了认可。

从世界经济历史看,过去每一次世界秩序的变化,都伴随着人们所喜爱购买的品牌的变化。

比如说在罗马时代,欧洲人会花大价钱购买罗马的宝剑、珠宝、和草药。当蒙古人在马背上横征世界时,各国的人们都期望能买到蒙古弓箭——那是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武器。

而当英国实力被美国超越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10年时写过这样一段话:“现在英国杂志上的广告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会在英格索尔(Ingersoll)闹钟的闹铃中醒来,用吉利(Gillette)的刀片刮胡子,用凡士林(Vaseline)发型水打理头发,穿上箭牌(Arrow)的衬衫,跑到楼下吃桂格燕麦片(Quaker),搭配加州无瓜果,再来上一杯麦斯威尔咖啡(Maxwell),然后搭乘西屋有轨电车(Westinghouse)到办公室,坐奥迪斯(Otis)电梯进到办公室,陪伴他一整天工作的是Walden牌钢笔和爱迪生电灯泡(Edison)的灯光。”

您已阅读21%(927字),剩余79%(351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