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中国“会议蓝天”与环保困局

FT中文网撰稿人才让多吉:在中国,每当空气质量成为衡量重大活动的指标,“会议空气”总能及时达标。但“会议蓝天”模式只是政府根据“会情”对环境的临时管控,若在实践层面缺少坚定的承诺与行动,不仅有损政府公信力,也会伤及民众参与环保的热情与信心。

因为雾霾,2014年北京马拉松得到与其赛事不相称地广泛关注,在比赛现场部分选手将自己带各种口罩和防毒面具的照片上传到网络,吐槽者称参加北马的选手是“人肉空气净化器”,并为他们不尊重自己的健康惋惜。此前2008年,美国奥运代表团自行车队运动员按照美国奥委会运动生理学家韦尔博建议,抵达北京时因为带着黑色的口罩,激怒了一些中国人,最后以公开向中国人致歉结束。

四年间,从奥运会骂美国人戴口罩,到北京马拉松骂中国人不戴口罩的转变,中国人健康意识在增强,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带来的“穿越式”变化。当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在“赚钱中”累坏了身体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接受跑步等健身方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持续恶化的大气环境就已经开始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需要,有人选择移民,也有人吐槽政府“治霾不力”。

2012年以来,雾霾天气和网络吐槽逐渐成为常态。中国政府也开始正视环境污染的问题,减排的措施和目标及军令状都已经立下,但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仍旧是“会议蓝天”的管制方式加上“等风来”的驱霾模式。

从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的哈尔滨大运会,到南京的青奥会,及至马上要在北京召开的APEC领导人峰会,当空气质量成为衡量重大活动的指标之一,“会议空气”往往都能及时达标。活动期间,政府通过提前对工厂、工地的关停,交通管制、单双号限行等减少或休眠一切污染源的严厉措施,迅速地让空气恢复到符合公众接受度的水平。其实这都是2008年奥运的治理经验,后来被传播到全国各地。

您已阅读21%(638字),剩余79%(234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