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

微刺激亟需摆脱金融垄断的桎梏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冯川:因金融垄断的存在,目前的“微刺激”财政政策和定向投放流动性的货币政策,输血往往进入了金融业而非实体经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可打的牌不多。“X万亿”这样的巨量投放,是很难再现了。目前采取的“微刺激”财政政策和定向投放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寄望从“质”而不是从量上提振经济。是否可行?

微刺激与定向投资的受益者并非实体经济

中国政府财政政策最常见的,就是用“看得见的手”去大规模投资“铁公基”,例如高铁、城铁、地铁、道路、桥梁、码头、开发区、企业孵化区、保障房、棚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有其益处,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往往不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不以商业利润为目的,使得整体收益率很低,且由于很多是“一锤子买卖”,其促进相关产业持续独立发展的效应很低。同时也催生出靠“看得见的手”对自己持续输血的相关产业利益集团。没有了“看得见的手”不停地推动,很多伴生的行业、企业、业务都会难以为继。这种刺激措施除了能短期为经济“打鸡血”,实难创造出“造血”功能,一旦停止“输血”,经济就会崩溃,所以无论是利益集团还是其他人,都公认为“药不能停”。

但是,即便在“强刺激”下,这种不具有“造血”功能的刺激措施,已逐渐被证明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提振作用,尤其是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微刺激”就更不用说了。长期服用兴奋剂,对身体健康是什么效果,运动员都知道。

那么定向投放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例如定向降准,作用如何呢?定向降准是向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域释放流动性,试图避免出现流动性最终流向投机领域的结果,其用意是好的,但结果则不见得。中国以支持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目的的政策不可谓不多。

中小企业私募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小民营企业反而很难发行债券,越来越多的券商声称:只做与政府平台相关的企业或大型国企的发行。民营企业即便发行成功,其融资成本通常显著高于前者,担保措施也是相当苛刻。使得这一用意良好的制度,又一次沦为政府融资的变相通道。而政府融资后拿了这些钱再去投资基础建设。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类似的“通道”业务中,巨量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流向高收益、中短期限还本(因此多带有投机色彩)的行业,或者是政府平台(包括披着各种外衣的政府平台),而不是流向制造业等实体产业。

资本具有一种属性,就是它会自己趋向更高收益率的方向运动,而不受人的道德、理想、政策的控制。此前政府很多鼓励出口、保护实体产业、中小企业的政策,最终结果都走向反面: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向了“资金黑洞”:投机行业和政府,中小实体企业继续着融资难的痛苦。即便在央行控制流动性的情况下,高收益产业和政府平台仍然有各种融资出路,而中小实体企业却相当多地面临银行抽贷、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对于追求盈利的金融机构来说,这似乎无可厚非,正如电影里黄飞鸿所调侃的,“我们出来做黑社会,也不是为了兴趣”。

您已阅读25%(1112字),剩余75%(32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