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FT共进午餐

与FT共进午餐:郭健

他曾是一个军人,也是一名学生。1989年,27岁的他目睹了天安门广场上的悲剧,“在两边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他逃过子弹,在澳大利亚找回平静,在艺术中重返当年的广场。

当我来到郭健的工作室时,大门是敞开的。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在北京少有的这样一个蓝天里,这位澳籍华裔艺术家希望让更多的阳光照进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位于宋庄,这里是北京东郊的一个艺术家聚集区。

但接着,我闻到了一股消毒水的味道。郭健告诉我,他刚刚清理完他的最新一件装置作品,希望让房间通通风。就在几天前,他用160公斤猪肉末,盖满了一个大型天安门广场场景装置作品。郭健曾参加过1989年6月4日被血腥镇压的那场学生抗议运动。

采访那周,北京天气很热,这些猪肉不久就变成了灰绿色,并开始发出臭味。郭健骄傲地向我展示了这件作品的照片,让我有点反胃。这可不是午饭前你希望看到的东西。“我想私下里做一些事情,纪念一下那个事件,”郭健操着一口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但也许我在铺上肉末前应该先垫上一层塑料纸。那样收拾起来能容易一些。”

郭健和我离开工作室,去吃午餐。我们本想去附近一家他经常光顾的餐厅,但当我们转过街角时,看到那家餐厅被拆了。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某一天,它还是家附近你最喜欢的餐厅,第二天,它已经变成一堆瓦砾。

郭健今年52岁。他近年的很多作品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在中国到处上演的仓促的破坏与重建。即使在没被盖上猪肉之前,他的天安门广场装置也与真实世界中看上去平静安详的天安门广场相去甚远。他把它变成了一个大型建筑工地,推土机、手提钻和其它拆房设备乱七八糟地扔满一地——外表光鲜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更真实一面,被郭健呈现于首都北京的心脏地带。

郭健工作室里摆放着其它一些近期作品,其中一些看似传统的色调荒凉的黑白风景画,但如果凑近观察,会发现它们描绘的都是被毁坏侵蚀之后的环境景观,完全由郭健捡来的细碎垃圾拼凑而成。这些作品显示出他在创作风格上的明显转变——在早期作品中,他画的通常是士兵和曲线优美的女子,也就是那些用歌舞来娱乐战士们的文工团女演员。

郭健出生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17岁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曾在短暂的中越战争期间被派到前线。不过他并没有亲眼目睹过战斗场面。他在很多作品中探讨的,是当局使用什么样的政治宣传来刺激军人的杀戮欲望。

“军队被视为一个可爱的组织。但在天安门,我意识到并非如此,军队会杀人,如果得到命令的话。这样一部机器是怎么建造起来的?部分是利用女性,”郭健说。“从这些军队画作中,我希望人们能看到,这种暴力文化不仅以前就存在,在今天的中国依然盛行。”

您已阅读22%(986字),剩余78%(343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