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

中俄天然气大单何以此刻达成?

胡森林、林益楷:中俄天然气谈判拉锯近20年后达成,不仅因为两国各自作出了适当妥协,更是国际地缘和能源格局等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对两国都具有战略意义。

中俄上周签署金额巨大的30年天然气购销合同,拉锯近20年的谈判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双边国际关系中,各国都会优先考虑本国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而审时度势、各自适当妥协,才能实现共同利益。回顾中俄天然气谈判史,双方在这场艰苦的谈判中均展现出较大诚意,最终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谈判难点:价格和管道路线

价格是中俄天然气谈判的重中之重,也是媒体的一大焦点。由于各自的参照点和预期不同,对于价格“贵贱”很难得出清晰的结论。笔者认为,审视这笔能源大单,不应只看价格,事实上价格目前也很难完全确定,能大致确定的只是定价公式。

在中俄谈判中,俄气公司一直坚持东线价格应与欧洲气同价——俄罗斯向欧盟售气的价格为369美元/千立方米(2.3人民币/立方米),而中方几年前的底线则是不超过250美元/千立方米。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透露的本次4000亿美元合同金额推算,最终价格定在35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这一价格与中亚天然气到中国境内价格——352美元/千立方米持平。考虑到天然气长输管线成本较高,东线俄气比中亚气离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更近,俄气应该比中亚气、缅甸气和海外液化天然气(LNG)现货要更有竞争力。

但上述只是一个简单计算。真正的定价可能是包含了多重变量的一个公式。作为长期协议,定价机制需要考虑挂钩条件。一些业内人士猜测,这次中俄协议将按照与油价挂钩的模式来计价,并且附加了“照付不议”条款(指在市场变化情况下,付费不得变更)。但这仅是猜测而已。事实上,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这种计价模式在欧洲已经受到了挑战。埃尼公司(Eni)近日已与俄气修订供气协议,采用与现货价格挂钩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灵活,也对买方更为有利。在后续的谈判中,中方完全有机会争取到更好的定价方式,而目前的形势也对中国更有利一些。

您已阅读26%(747字),剩余74%(209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