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

不要误读中俄关系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苏梦夏:试图改善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国家总会遭遇周边警惕,中俄皆是如此。为应对外部挑战和不必要的误解,中俄关系不应是封闭或敌对第三方的。

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两国和外界都更多关注这些协议的政治意义。俄罗斯媒体多聚焦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东转”上,并对中俄战略伙伴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中俄是否可能成立对抗西方的联盟等有颇多讨论。更有媒体将中俄天然气协议能否签署,看作中俄关系、尤其是中俄会在政治上走多近的试金石。但很少有人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分析中俄关系带来的可期待利益。但两国关系带来的影响事实上不只是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也包括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

中俄合作减少政治因素影响是趋势

首先要强调的是,中俄两国间的合作增加,始于2001年中俄签署的睦邻友好协议,这一趋势已经已超过十年。而且双方的合作背景是全球化,而非近期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和西方国家产生的争执,也不是因为中国需要盟友以应对和日本的钓鱼岛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这次与普京总统的会谈中所提到的,“中俄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是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的需要,也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俄罗斯的目标应是和中国建立非政治联盟化的经济合作,减少干涉经济活动的政治风险,并将两国关系从政府高层间的合作,转向对民间普通民众也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和人文合作。对此,笔者曾撰文建议,应加大中俄间的经济、科技和人文合作,而非政治化的联盟,加强交流,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需求,减少误解,并使利益惠及两国的普通民众。

您已阅读26%(588字),剩余74%(168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