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业

中国油企应摆脱“唯产量论”

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胡森林:中国石油企业因国有性质、经济地位和官员任命体制,常有“唯产量论”的倾向。产量固然重要,但效益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长期以来,中国石油企业背负着政企不分、垄断得利、与民争利的各种骂名,从去年开始发酵的中石油腐败窝案,更让这个行业遭到各界的口诛笔伐,也让能源业改革显得更加迫切。中国石油行业的竞争力究竟何在?它与政府是何种关系?应不应该推行全球化战略?改革如何推行?我们特约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胡森林撰写系列文章,探询中国石油行业的真实面貌,试图解开一些“石油迷思”。本文为这个系列的第二篇。

全球石油年产量目前超过40亿吨,天然气年产量超过3万亿立方米。中国油气生产自2010年以来就已进入平台期,原油年产量基本上稳定在约2亿吨,2013年为2.1亿吨,天然气逾1200亿立方米。

中国油气产量年均增长幅度已较为缓慢,产能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状态。国人引以为傲的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一大批陆上和海上的老油田递减率逐年升高。而新发现的油气储量由于品位等原因,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总体看,保证油气产量增产、稳产的难度相当大,短期内像美国一样通过开采页岩气获得便宜的资源供应,也不太现实。

但中国石油业生产达到饱和后,却仍在继续追逐产量,有“唯产量论”的倾向。这一方面和行业特点有关,下文会详述,另一方面也和石油业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有关。

中国石油企业的“唯产量论”

产量目标常常通过层层下达指标的方式实现。中国油企过分追求产量而忽略效益,可以说是政绩冲动下的产物。这可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

您已阅读21%(596字),剩余79%(221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