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

权力谦抑才能树立执政权威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网络时代政府不具备完全扑杀言论影响的能力,官民间的恶性拉锯是对执政权威的最大伤害。赢得尊重的并不是不可挑战的权力,而是宽容。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农地流转、废止劳教、放松“一胎”、放松结社等一整套改革措施,体现了向社会放权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在此背后又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那就是对言论与新闻自由的进一步限缩,使得原本相当乐观的新一轮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就在全会决定下达前后,有关部门实施了销号、封网等一系列打压舆论行为,向社会释放出中央集权的清楚信号。高层似乎认为,要在当前大环境下心无旁骛地推进改革,不仅要克服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障碍,而且有必要排除社会上各种“杂音”,否则就无法建立足够强大与稳定的权威以推动改革。

这种想法看似自然,实际上既不可取,也不可行。别的且不说,我的“自由派”朋友们无一例外都对压制言论的做法表达了本能的反感和愤慨,而他们在我看来都是正直敢言的“君子”。按传统儒家的说法,“君子”、“小人”之分在于义利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君子”,就是能放下一点个人利益,出于民族大义、社会正义秉公直言之士。在中国这种制度环境下,“直言犯上”、针砭时弊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而自由派能不畏强权、仗义执言,可见其不失君子之风。在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围剿之后,这群人数量已不多,但在网络社会赢得了足够强大的公信力,已被普遍认为是社会良知的代表。如果政府能够“亲君子,远小人”,赢得他们的尊重和支持,那么政府的社会威信自然扶摇直上,执政权威不树而立。

您已阅读24%(572字),剩余76%(18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