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

三大制约决定“中性改革”路径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任何改革都会有掣肘,再重要的改革议程也不可能自外于本土的现实环境,好的改革是在现实土壤中寻找最优方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号召开,人们将此次会议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关键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被人们普遍寄予挽狂澜于既倒、继续深化改革的期许。

任何改革都会有掣肘,再重要的会议也不例外,再重要的改革议程也不可能自外于本土的现实环境,好的改革是在现实土壤中寻找最优方案,而不是奢望一天建成共产主义。

首先,强调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中国有稳增长的经济下限的制约。

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强调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现在,经济上下限区间更加明确。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经济形势报告,指出“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测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就够了”。也就是说,7%是增长底线,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

您已阅读31%(536字),剩余69%(118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